Table of Contents
作者 / Rabby Xiao – 行動力至上,善於理性思考對於科技產業很有興趣的 UI/UX 設計師,於 2023 年開始書寫 UX 見聞錄,想要分享更多自己經歷相關的講座和課程資訊。這次十分開心能以筆記手的身份,分享講座記錄。
原文同步刊登於作者 Medium。
1 講座提要
這篇文章記錄悠識學院主辦的「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第 2 場講座「智能化設計的產品角色轉移」,講者前 Roblox – 資深 AI 產品負責人 – 史耀云 Allen。
成功的經驗都是許多事後的展現,來聊聊浪潮中的綜合視角,此次 Allen 分享更多內部的競爭和汰換、大小團隊的管理,其中提到無可奈何的提案和成功提案的抉擇。 對於大中小型的組織變化,過去的AI浪潮來襲,對於 AI 方法論、團隊的生存法則和關鍵轉折,討論新型態的內外部 AI Lean Startup 的時代。
2 AI 產品設計流程的變化
Allen 先簡單敘述了從初級到高級階段的七年歷程,描述了從一名新手到領導團隊的轉變。表示一直對人性很感興趣,但是他最終走向產品領域其實是受到了 Max 老師的影響。
在 Alph Camp 的學習過程中,他意識到了 UX 在未來的重要性,並感嘆為什麼這麼少有人關注這個議題。
提到了幾個在自己生涯中重要的時期:
- 在 DIDI 工作期間,參與了服務的前期、中期和後期,甚至參與到汽車的製造。
- 在 ROBLOX 工作期間,身處虛擬宇宙爆發前夕,涉足遊戲引擎的產業,這個平台讓人可以創造和體驗自己的虛擬空間。
- 在 DREAMNOVEL 期間,延續了對創作者經濟的關注,在海外文學小說的平台上發揮自己的能力。
3 AI 產品的六年一天
1. 競爭汰換:內部動態實例
2. 團隊組織:大小團隊應對策略
3.成本結構:人均替代(新體驗 – 舊體驗 – 替換成本)
第一時期:從 AI Labs → AI+ → +AI @ DIDI 打車
在這段早期職涯時光中,主要工作是解決 AI 模型訓練中的問題。團隊內部進行了大量模型實驗和嘗試,佔工作的 80% 至 85%。然而,這些早期嘗試主要是為了學術論文而非商業應用。
1. 客服事前:
在這個階段,團隊很難找到與業務場景相關的應用。雖然在加入團隊時發生了不幸事件,但這反而給了他們更好的機會去探索各種業務場景。
Allen 相信在明年會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我們是否能夠用當下的方法,捕捉過去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這極具挑戰性。
內部每天有幾萬筆的資料,可能會有百萬筆的客服,這個時候可以怎麼樣去進行整體的服務?
- 客服中,設計團隊要怎麼知道「真的有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及「怎麼了解客戶的問題是真的假的?」
- 舉例:乘客手機掉在車上,有沒有辦法判別是不是真的有掉這個手機。
如果沒有辦法抓到現實動態發生的事情,其實是很難有很好的解法的。
2. 安全事中發生:
在每天幾萬筆的訂單下,很容易出一些意外的事故。除了需要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該如何獲取客戶/顧客/司機的信任,拿到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分析。
- 舉例:訂出目標,降低發生率。讓司機和乘客不會有體感不好的狀況。
這時候就變的團隊需要多方協調的時候,不一定只有一個團隊可以完成的事情。 - 有時候不是司機對乘客有衝突,還是乘客對司機有衝突。
舉例:前三大處理的問題中,有一題「車中有異味」,當時被調侃能不能做出氣味偵測器。
因此必須去思考是否真的會因為這件事情導致客訴的問題。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如果大量的去看這些問題,至少透過每個月看三千筆客訴的情況下,其實大部分不是抱怨司機車上有異物或異味,背後原因是覺得這筆訂單太貴了!想要退錢。
3. 體驗事中做到:
將設計團隊拆進來組織裡,因此有機會去干預和了解狀況。要怎麼去干預呢?
安全:在上車時透過一些指令,像是請北京東安局局長念個兩句話宣導,在上車的時候。這時候大概率整個司機的心態就會端正很多,藉此降低整個事故的發生。
4.價格事前預測:
價格是個有趣的事情,當時 Allen 有三個團隊,有個叫「智能補貼」的團隊。會制定有效的價格策略,預測市場變化並作出適當調整 > 補貼 vs 人工。
分享算法團隊,還是會有誤傷的時刻。
第二時期:大航海時代(團隊-自負盈虧)@ ROBLOX
當 2019 年增長開始緩慢的時候,每個團隊都要去自負盈虧。
- 拆回業務 BU 中,開始計算人均產出和成本。
- 產品團隊拆入業務中,設計 CDX 團隊:雙邊匯報 CDX 和 BU 共同承擔成本。
- ROBLOX 為例 → AI Moderation for oversea and CHINA → US。
國外特別有很多小孩在玩這個平台,該如何注意和彌補遊戲中會出現的問題(比如血跡)?
大量訓練了註記標注的團隊,以測試沙盒的地方。
現在去看在這個世界有兩個規則:一個「標準化;一個「非標準化」。但規則 (Principle) 非常不標準化,尤其是以這種安全為模型的。(有趣的是,講者 Allen 談到這表示這只是他自己的認知,或許不能講死。)
- 畫面上出現的到底是綠色的油漆,還是血液?
- 在當時需要很大量的團隊和時間作為研發,但現在可能小型團隊就可以完成該任務。
當外部的大模型直接導入小範圍的應用不合用時,需考量是否自建小模型。
第三時期:糾結惹,生產力工具 AI 產品設計過程和糾結 @匿名公司
下個階段 Allen 加入了一間公司,跟設計團隊有更多的接觸和配合。那時候在討論的是生產力工具的 AI 產品。
在早期時,除了FIGMA,在中國也有個叫藍湖的團隊,兩間公司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為什麼會先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是因為,標注的 Annotation,可以有效率的提升工具速度。以標註工具來說:FIGMA 和藍湖已經是到很前面了。那身為開發團隊今天到底要往前走呢?還是往後走?
- 思考目標:以軟體來說該如何縮短迭代所需的成本。
思考的是該往前,還是該往後,以增加設計迭代的可能性。
以電商平台為例,可能是 Weekly 的方式在迭代。
那時候的團隊一分為三(各自負責不同的部分),一分為三的局面導致效率非常的慢。而在半年的開發裡,剛好 FIG JAM 和 MIRO 的出現,馬上就攻佔了前面的市場。所以當後面需要快速的拋到市場時,有沒有辦法比原本的團隊 2-3 倍的時間去搶市場很重要,不然迭代的速度太慢了。那時候要如何看到 User Reply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重點是這些基礎模型,確實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結構,但並不能幫助完成整個設計。
- 目前的工作重點是思考在 FIGMA 中如何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取得進展。
第四時期:Lean Startup + 內部創業
從團隊的方向去思考,推薦書籍:《精益創業 2.0》、《稻盛和夫的實踐阿米巴經營》
Allen 表示近期看到台灣有非常多的團隊開始在鼓勵內部創業,開創以利益導向的團隊。但這也考驗團隊領導者和老闆對於團隊指標的設立。
- 授權員工掌控目標和成本,各單位都成為利潤中心,營業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
- 洞察和反思:提升員工動機、靈活性和快速反應、促進創新。
- 缺點:協調困難、內部競爭、管理複雜性。
而 LLM + Chat GPT + 生成類型的東西,最容易去減少不確定性,並與市場溝通的可能性。
4 LLM 產品進化帶來團隊決策全新視野
當「產品與設計師領域越來越模糊」。常常在說這不是產品在做的事情,為什麼設計師要幫忙做?
- 角色的邊界崩潰,界線變得更加模糊。
- 尋找真理 → 傳遞價值 → 參與 → 互動實現。
設計師不能只參與互動的階段,往前可以去思考更好的傳遞價值,如果今天在做這件事情時,不是只有UI的層面,而是企業式的層面,身為設計師有沒有別的解決方式?因為這是一個數據優先的時代。
STEP 0:從工作傳遞變成參與者
-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價值提高
- 離世界稍微近一點,但也不會太遠
藉由台灣的搜尋引擎可以發現現在最常使用的服務:「翻譯」還是在前面,後面還有幾個有趣的關鍵字,這些都是身為設計師可以在努力的產品和服務。
在中國最有名的 AI 搜尋軟體上,大部分前幾名是影片剪輯的軟體!流量特別強。
STEP 1:產品/設計/eng越來越模糊,內部可以做什麼?
- 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 常用公式:新體驗 – 舊體驗 – 替換成本
當這些階段越來越模糊時,身為設計師可以去思考一些事情:像是在過去團隊工程師內部開發的 POC,現在成本沒那麼高時,是可以加速產出的。
STEP 2:內部中的 AI 賦能中(行業必備黑化)
- 看清楚產業服務的對象是誰,真正的服務的對象是什麼?
- 人類可以專注的事情:如何精確的表述與辨識。
STEP 3:值得再做一遍,生產力提升如何創造價值
到了這個階段,Allen 分享了一個設計工具:Gamma,表示從去年九月發現它,是一個專為簡報設計的平台。畫面上可以看到簡報左右對照,可以看到變得的不一樣,有迭代過。雖然 Allen 一開始覺得沒有很好使用,流失率也高,但覺得後續改版的思考脈絡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參考。
而如何使用 Gamma?只要簡單輸入一些文字,該網站就會幫你找出靈感。而當設計師創作中有互動的時候,創作就會比每個人想像中的簡單很多。
5 工作定位轉變與反思 – 關於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想法與疑問
1. 已知現象
PM&Designer 的定位與走向的現場目擊,不一定變少,但明年會很重要。因為現在還沒有看到更有效率的溝通方式。(CUI 只對某些場景效用提高)
2. 已知趨勢
小組織,低成本試錯的沙盒。現在公司內部有了快速試錯的沙盒後,未來如何在內部系統建立,變得非常重要。
3. 未知可能
明年的多模態獲取(感知世界)
不管是 DIDI 打車或 ROBLOX 可不可以知道現實世界的這個人是否成年?以及像前面講報裡談論到的,會不會科技「誤傷」?
Takeaway
- 注意單位價值產出,團隊合作更無邊界感。
- 降本提效有上限,業務獲利層面。
- Product Manager / Product Designer → Product Growth。
- 世界上的人就會被分成兩種:「思辨者/解決問題的人」、「吃瓜群眾」。
設計師還是非常重要的,未來人類只需設定最初的願景,然後充當將一切聯繫在一起的黏著劑。很多人沒有這種美感,也沒有能力去培養這種美感。期望在場的設計師同伴們,可以多多地保持戰鬥力。
延伸閱讀:
[研討會記錄]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從基礎大模型看 AIGC 釋放創造
[研討會記錄]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智能化設計的產品角色轉移
[研討會記錄]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在 AI 時代設計愉悅的使用者體驗
[研討會記錄]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設計師在 AI 產品開發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