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內容整理自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 的 HackMD共筆文件。
1 座談資訊
本文紀錄研討會中講者座談內容,歡迎觀看講者演講記錄後再回來閱讀:
與談:林居穎 (Kyle)、史耀云 (Allen)
座談來賓:郭藺瑩( Lydia Kuo)
2 主題討論
Q:工作模式轉變:以您個人角度來看,過去 UI/UX 產品設計流程,與現在工作模式相比有哪些異同?
Lydia:
-
- 過去五年前強調混合的工作職能,近2年強調專精的職能(如:ux writing、視覺、content 被切分出來)
- 拆解目前工作流中的痛點,評估使用 AI 或人工進行解決,在導入 AI 解方時,用沙盒進行嘗試,如果行不通就回到人力進行。
- 除了如何拆解,還要思考如何整併,在大家都專精的職能下,往共同的目標努力。
Allen:各個位置的專業團隊著眼的目標不盡相同,得要看是想降本提效 or 成長?
Kyle:
-
- 在目標與需求不清晰的狀態之下,反而可能造成很多悲劇。
- POC 更新頻率不變的情況下,設計師的加班時數可以減少。
- 現階段設計師在更回歸專業,將花時間不花腦力的工作交給 AI,例如:mood board、撰寫逐字稿,釋放更多時間在思考上。
補充-輔助使用者訪談的工具:通义听悟、Otter
Richard:鼓勵資深的同事可以思考剛剛三位講者提到效率提升等;年輕的 UXer 則思考,如何使用新的工具輔助工作的執行。
Q:團隊協作影響:工作流程引入AI工具後,您與不同夥伴合作影響變化?
Lydia:
-
- 髒活累活是最一開始可以讓 AI 介入。
- 現在出現一些新的職位:
- Production designer-去協助團隊利用 AI 整理 spec
- ux engineer
- 過去強調設計與工程的協作,現在會更加強調,例如 figma plugin 就是第一個 AI 協作工具。
- AI 工具協助資深設計師出 spec 或 design system,釋放更多時間在思考與產出設計。根本而言不是運用 AI,而是如何優化或加速工作流程。
- 透過 design SDK,串接設計與工程團隊,減少了很多過往的溝通 loading。
相關工具補充:
Allen:
-
- document 放在同一個地方,再共同討論。
- 在文件產出會設定一個 principle,在撰寫文件時,都會回頭去看有沒有符合當初建立的原則。原則會是一個很具象的文字或圖片。
- 以 AI 提供的資訊作為討論的基礎,幫助團隊對標
- 相關資源補充:Uizard 、Draw to UI
Kyle:AI 幫助拉齊跟工程師差不多懂的共識,直接影響對 AI 工具不了解的人,效率會跟別人有落差。但也可以很大的程度的幫助新創、小型團隊,極大化的增強自身的能力。
Q:應用於AI產品設計:AI = 資訊技術核心與AI基礎技術;+AI = 行業技術引入AI來解決問題;AI+ = 通用型 AI 找應用方向。您的經驗占比分別多少?在 +AI 與 AI+ 的兩種概念,產品設計過程有哪些工作或面向,可應用甚麼 AI 來幫助產品設計?
Kyle:經驗佔比:30%、30%,對於行業的痛點要夠瞭解,設計行業很需要 +AI,AI+ 更難,一開始人臉辨識是要用在安全性用途,後來才衍伸出刷臉支付、刷臉進站。
Lydia:分享 to c 的面向
-
- yahoo 新聞:大選新聞,用 chatgpt 底層技術協助統整資料
- yahoo email:正在嘗試統整冗長的信件,輔助使用
- try out AI 解決團隊內部問題定義 UCJ,為使用者帶來更方便的價值
Allen:
-
- 10-20%, 第二塊(AI+)很重要,
- 思考如何讓 AI 輔助工作不要增加太多成本。在很多小的產業,是很分散的,如何低成本的做嘗試
- 通用型,找應用方向
3 補充聊天室回應:
Max Chen:+AI 的 AI 很多是一般 AI,而不是 Generative AI,就是不涉及「生成內容」的 AI,比方說推薦、分類、語意認知… etc.
紅豆:可以想像一下,你公司所做的產業,如何透過「AI」的方式解決或提升價值?但也不見得所有問題都需要用AI解決。
Max:+AI 當然可以應用所有 AI,但其實很多領域裡「傳統」AI 可以幫上更多的忙。
kyle:我個人會這麼理解,AI 不管是生成或非生成,可以認知為已知的AI技術。 這裡Richard 想討論的,應該是某行業 + 某 AI 技術,可以產生什麼新火花,這是一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