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整理自2024 Operation & Product Analysis 營運與產品數據分析實務研討的HackMD共筆文件。
1 座談概要
本文紀錄研討會中講者座談內容,歡迎觀看講者演講記錄後再回來閱讀:
[研討會記錄] 分析師的每一天:產品與使用者行為的量子糾纏 – 姜乃文 Nai-Wen
[研討會記錄] 零售數據分析要領:第一方數據串起線下買者旅程,挖掘買者輪廓、痛點分析 – 陳振榮 Aaron
與談:姜乃文(乃文)、陳振榮(Aaron)
座談嘉賓:蘇晨豪 (Peter)
2 主題討論
Q1:執行數據分析時,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或協作的心法/心得
Peter: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出發,跟設計師、分析師合作,時常會提出產品指標,這可能會是選錯了工具,這邊分享另外的工具:指標框架 / 指標地圖,透過「指標地圖」建立指標,商業 KPI ➡️ 北極星指標 ➡️ 目標指標 or 健康指標 or 反向指標 ➡️ 驅動指標 ➡️ 任務,當你用簡單的層級,對於沒有數據相關背景的其他同仁跟主管,可以更快速地了解這些指標上的定義與相互關係
乃文:溝通很重要的一點是「對齊」,使用三種步驟:對準標的、核心命題、欲執行動作。與不同利害關係人溝通、定義指標,也會使用以上方式進行對齊。
指標拆解,舉例:
另外解釋命題與標的的差異,以自身工作(天下雜誌分析師)狀況來說:
Item 標的:要分析的內容是什麼?
Action 欲執行動作:找到熱門文章管道
Goal 核心命題:想要針對近期較熱門的文章再行銷(分析師需要協助團隊找出核心)
廣義來說:
標的-分析對準的目標(有時候是 item / user / article / product / service)
行動-分析完後的 Action
命題-背後的商業問題
用目前電商網站上銷售狀況來舉例的話:
標的 → 產品
行動 → 找出熱門品項放大
命題 → 因為近期業績較冷,需要找到熱門產品突破
最後分析結果:
近期由於消費型產品在零售通路有大促,故近期業績較冷,但有發現家電型產品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解析後發現是由於氣候原因,所以銷售增加,故建議近期可以試試家電促銷或是打家電廣告。
Aaron:第一步通常是拆解每個部門的指標,然後問對問題,不要被客戶牽著走,比如老闆在意的,大部分都是營收問題,而業務在意的,卻是通路問題,其次是了解客戶的限制,有時候我們列出了解決方案跟指標,但是客戶的手段是有限的,我們需要在過程中理解有限的手段為何,再對應到指標,提出客戶可執行的方向。
Q2: 執行數據分析時,如何幫助自己理解不同的專業知識或行業知識?包含產品策略到商業目標。
Peter:自己主要的經驗是「甲方的角度」,可以分為由內到外三層來去一一理解:
內層 – 產品: 目標使用者、要解決的問題、商業模式。
中層 – 顧客/使用者:有很多族群,2B 產品面對很多產業,面對一線人員/主管/老闆使用情境都不同,要去深入了解他們的使用情境,針對不同人去分析關鍵節點。
外層 – 市場:定位、(直接/間接)競爭者,可能會直接影響設定指標之後的分析
將這些層面的理解,對應到你的核心指標、使用者旅程,由內而外的建構產品的理解跟 knowhow。
乃文:引用 D-K Effect (達克效應)
讓自己有意識地在絕望之谷,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知道,避免讓自己處在不知道自己還有哪裡不懂的階段。另外也可以運用會後的許願三分鐘,讓對方可以暢談關於數據上自己困擾的地方,這種方式可以知道一些專案或是其他的眉眉角角。努力是必然的,沒有捷徑!
Aaron:客戶來自於多方,客戶的 domain know how 通常水很深不容易快速掌握,後來會找客戶的相關夥伴,產業的專家、上下游的夥伴製造商(理解最新的原料知識等),借用這些夥伴的 domain knowhow 為我們的產業數據賦能說服力。另外引客提供的是數據解方雖然是創新的,但實務上發現許多客戶都還沒編列過數據預算,也不太理解數據的重要性,因此有時候會把公司提供的內容包裝得有點像市調的方式(多數客戶會編列市調預算),以提高客戶接受度,同時一邊教育讓客戶理解數據與指標。
3 Slido 提問
Q:Aaron 在每個專案拆解的方式(人次金、人貨場)在專案上都有助於聚焦目標,但好奇是如何拆解與定義關鍵問題?
Aaron:客戶問題其實最後都與營收相關,以此為出發來進行,舉例來說:同樣都是保健食品,疫情期間想增加免疫力,疫情過後可能是美妝保養(購物情境和內心需求不同?)
Q:購買鮮乳路徑疫情後通路的轉換,這也是藉由數據看到的嗎?還是訪談才發現場景的變化呢?
Aaron:通路轉換的現象是從數據看出來,但移轉的過程的是透過訪談或問卷逐漸建立出來的。通常數據用來了解現象的表徵,訪談則可以抓出背後的質性內容與原因。
Q:北極星指標如何定義,與 roadmap、OKR 如何區分?
Peter:這個可以先釐清產品路線圖、策略、指標之間的關係:策略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如何衡量 Roadmap 好或壞則要靠指標,其中北極星指標是用來指引團隊方向,基本上只有一個。北極星指標不見得等同營收,重點是指引方向,這個指標的變化通常會對應在使用者認為有價值的時候。
例如:對 Agoda 來說北極星指標會是「每晚訂房的數量」而非「營收」。
Roadmap、OKR 都是管理目標的手段,但是兩個分開的概念。
Peter 補充:之前有寫過幾篇文章,可能可以回答產品策略, Roadmap, OKR, metrics 相關問題:
https://petersuppi.medium.com/如何進行產品策略與藍圖規劃-bf9b375eb832
https://petersuppi.medium.com/產品策略-101-6ba07bb60c39
https://petersuppi.medium.com/做好產品策略的前提-27fb16ba9102
https://petersuppi.medium.com/產品指標框架近期心得-33ad78902a6
Q: 問題解決需求通常來得比較急(畢竟跟營收$有關),理解各部門各階層真正在意的指標,很重要、但費時,如何在第一時間向各部門證明(justify)現在釐清問題脈絡的功夫,是需要時間、但有其必要(讓大家看到 big pictiure,買單產品經理or分析師現階段工作的必要性)
Q: 在做分析專案時,因為北極星指標或 KPI 已經固定下來,導致分析時常常停留在同一個視角,所以對陷入瓶頸的問題,常找不到新觀點或是突破方式,想請問乃文有那些做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嗎?
乃文:這邊兩個問題一起答。平常如果有意識地執行,守備範圍的數據,腦中會逐漸有一張地圖或資料庫,以便快速回應。日常有意識地理解和累積知識、對專案掌握度高,在關鍵很 Rush 的時間就能很快表現出來,更能確定誰的指標是更明確的,就能夠更好屏蔽不需要的內容。分析師很常在一個視角,只有當日常準備是高的,才不會只限於某一個視角,對專案的熟悉程度是高的,就能儘早找到瓶頸著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