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文 / Shelly Wang,原文出自《[心得與分享]悠識學院-2022設計營運實務研討》,感謝授權分享。
1 員工需求轉變,管理者面臨更多挑戰
世界正從 VUCA 不穩定、不確定、複雜與模稜兩可的時代逐漸走向 BANI 脆弱、焦慮、非線性與不可理解的時代,管理者難為,員工同樣也因為現有技能不代表未來可用,而感到焦慮。
星展銀行資深副總 Leo 老師在講座中提到員工離職原因第一名就是對管理的不滿 (Poor leadership/management),其次是對職涯發展的不滿 (Lack of career path),也因此「管理」成為各大企業的重要課題。
💡 管理者不是一個獨奏家,而是一個指揮家,帶領大家協奏出一個完整的樂章
以身作則,建立信任是說服的第一步
人員管理更多是幫助團隊與員工的成長與發展,而開始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信任關係,當彼此之間無法完全信任,就會有許多隱含的擔心進而影響表現。建立信任有個重要的訣竅,與其說大道理,倒不如起身做示範,讓大家看到你的作為。在這個過程,更可以將公司的願景與任務翻譯後,傳達給所有工作者,確保大家能知道大目標該往哪裡前進。
幫助成長,一起朝同一座山頂前進
身為主管必須認知到下屬的職涯生命曲線與產品一樣,是不停地在變動的。當大家不知道軌跡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各自爬自己的山,其實會對組織結構造成傷害。因此第二步是找到一個大方向,大家一起往前走。
第三步則是持續幫助大家成長,因職涯發展不像過去只是一條線,即便有了大方向,如何引導與對談也成為挑戰。大家回想自己在職進修都會學些什麼呢?是不是大多是一些專業技能,可現在有很多自動化工具的出現,已經大幅影響我們工作方式,甚至取代原先的專業技能了,例如前幾週 AI 產生文章的功能就掀起了一波討論。這裏 Leo 老師給所有管理者的建議是別忽視 — People skill 軟實力相關技能。它們是最容易做出差異化又不易取代的,如批判性思考、複雜問題解決等。
Microsoft 的首席產品設計經理李毓修老師更進一步提出身為管理者,不單在管理人才上注重軟實力,在選人的時候,更會以軟硬能力矩陣來找出團隊成員之間互補的可能性。
在面談時,會透過每個面試者的人生故事著重觀察三個點,觀察該位同仁是否具備持續成長的潛力 (potential) 和成長思維。
- 面對問題如何解決
- 面為未知如何學習
- 面對挑戰如何面對
團隊文化,多樣帶來活力,融合才能共創效益
微軟 Microsoft 特別注重團隊間文化的建設,過去毓修老師擔任管理者初期有過關於團隊建立慘痛的經驗,他曾找來一群來自各大國際企業非常優秀的設計師,多樣性且能力頂尖的團隊,相信能非常快達到績效,卻發現事與願違,反而花了更多時間磨合。多樣性可以讓團隊有活力,但如果大家的意見無法統一,那可能會是另外一場災難。
同時,新世代的新鮮人就職更在乎的是自主、歸屬感和生活彈性,與管理階層的想法可能差距懸殊。透過刻意練習來建設文化,才能打造一支同心協力的隊伍。這裡的做法,可以先 (1)定義好文化的目標,如心理安全、挑戰自我、成長型思維的反饋與學習等,並透過 (2)工作坊的形式先讓團隊成員彼此間自發的討論執行方案並 (3)定期反饋調整。以微軟為例,在工作坊中讓成員們培養出自信且謙遜,知道自己有什麼不足、有什麼優勢是首要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適合有其出場的時刻,在下一個小節會節錄講師們的建議。
2 打造團隊與培育人才 — 管理者的技能養成
針對團隊建設與培養人才,Leo和毓修老師都有以下幾點共同的建議:
- 不同人可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身為管理者應該提供不同的領導方式
- 不都是指派任務,更好的是引導他們思考、討論,鼓勵他們自我承諾 (Self commitment),探索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 定期 1 對 1 要跟工作檢討分開來,更多的關心生活與情緒,甚至討論成長目標與發展機會,提供反饋與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擔任教練與引導的工作
建立團隊標準與共識,打造團隊良好反饋文化
- Leo老師分享團隊建立了Team playbook來幫助協作,並且量化管理者的作為來持續反饋調整,如進行 360 度意見回饋評估,除量化分數外,依照團隊大小、團隊屬性、團隊成員組成來表列需要調整或優化的計劃或是遠端工作啟動後,應用線上工具完成任務和溝通次數。
- 毓修老師則建議管理者要評估1對1和團體會議的使用時機,有些議題私下的對談更容易起衝突,透過團體會議可以讓員工知道這個標準不是針對他,而是大家都要遵守的。
3 組織內角色變換,直接命令與激勵與引導的抉擇
在 Panel Talk 環節,91APP 資深總監 Ivan 老師更延伸上面的議題,幫忙問了很多新手主管感到困擾的問題 — 究竟什麼時候該採取命令,什麼時候又應採取激勵與引導呢?
毓修老師說到大方向上做法是每次溝通都會有個「目的」,想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大家要有共識,並且思考要完成這件事以自己的角色應該怎麼做。主管要確認所有人都是朝這個目的去思考,私下在針對個體狀況選擇鼓勵、引導或直接命令。
針對這個議題,Trip.com 的設計總監 Leon 老師,也回應道每個職員,被賦予職位、職級時,其實就會獲得相關的要求跟命令。而還有一種情境 — 出錯且急迫需要解決時,他也多會採取直接要求命令的方式,因為激勵相對來說效益沒有那麽好。激勵與引導則更多被應用在期許員工做更多的時候,通常是超過原本工作範疇,期待他們在突破的時候。
時間稀缺性,有效管理的職能
主管大多不是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材料的路上 😔
不論是大團隊小團隊,Leo 老師先點出呼應講座提到的,身為管理者一定要有效傳達願景目標,整體要前進的方向。Leon 老師也提到管理團隊,要能夠「透明公平一致」,才能使大家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完成任務,考核制度讓大家可以服氣也是很重要的。
毓修老師則點出有效管理在大小團隊上的根本差異在於溝通、決策成本不同,小團隊因為溝通成本較低,管理者是有餘力去一一檢視產出與工作本身;反之大團隊,因為成本高,決策速度慢,管理者需要找到平衡點來維持向上管理、橫向管理的需要,思考如何讓組織效能最大化。
論管理職適任性 — 是人員管理不是專案管理
呼應到前面提到離職原因調查第一名多是管理問題,往往是因為找了錯誤的人來管理團隊,Leo 老師在幫助成長的環節中,有點出了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跟人員管理 (People management) 的差異。一個好的適任的管理者他會要求有以下幾點:必須有好的 EQ,能閱讀空氣、能有自己識人、管人、Fire人的一套方式。
如果自己想判斷適不適合擔任主管呢?Leon 老師說這不難,如果要組織一場出遊/集體行動,你能不能達成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而且你甘願去做。如果答案是Yes,那代表你會是合適的人選,通常表現不會太差。在老師的觀察中,善於輔助的人,是很適合轉為管理者的。
簡單的統整,其實就是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 溝通:即便想法不同,也願意討論或妥協
- 同理心:讀得懂別人在想什麼,可以換位思考
- 鑑別力:不是績效最好,而是能告訴每個人你這邊可以做得更好,就好比最偉大的教練,不一定是最厲害的球員
- 觀察力:可以取得情報,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去協調
- 最後我想引用毓修老師的領導者思維來做總結
💡 不只是建立好的團隊,更要能帶領團隊創造價值
毓修老師在擔任管理者的過程中,更看重如何創造價值,也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成長。舉凡,考量團隊發展路徑和管理,思考企業規模和產品能否達成願景,讓團隊間橫向連結,創造價值最大化。甚至是讓設計變成組織的一部分,創造影響力。
要達成組織文化的變革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管理者也要學習自我覺察、持續學習,結交外部教練,從外部老闆角度看待問題,收集更多不同切角的反饋。世界變化太快,管理者也要隨著局勢改變作法,最後 Leo 老師提到管理不再是上對下的教練,而是開放關係,一起嘗試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