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興設計趨勢點評總是受到設計、產品圈的關注!
各家官方報告、媒體報導、統整紀錄紛紛釋出,你跟上了嗎?
再進入實際場域,你/妳是盲目跟風嘗新還是有方向的追求精進呢?
《引爆趨勢》一書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曾說:「有時我們需要簡單行事,小動作就有大轉變。」他認為,流行的打造必有跡可循。我們無法藉由趨勢去預測未來,但能從中產生洞察。
2021年,悠識學院將「設計趨勢」納入探索的議題,群聚掌握產業新知的設計師及趨勢觀察家,我們談工具的最新應用功能,更看重設計解決方案如何有效回應需求,藉由跨領域產業帶來的經驗洞察及多元視角,一起掌握促成改變的趨勢關鍵!
採訪、撰稿 / 陳黛比
Lydia Kuo(郭藺瑩)—目前是 Yahoo 國際媒體產品設計及研究中心資深設計主管(Internaitional UX design head)。自2019年MIX大會後,悠識在2021年再度邀請到久未現身於社群、晉升為新手媽媽的 Lydia ,請她從自身多元化的職涯背景及團隊合作經驗中,分享看待設計趨勢的態度、對最新趨勢的觀察,及實際將趨勢落地應用的方法。
在不同位置上看見風口、驗證趨勢
Lydia 首先分享了自己看待設計趨勢的態度。縱使設計趨勢報告年年推出,但她認為趨勢得看長期影響:「觀察設計趨勢並非僅僅著重在過去一年的設計發展,而是這個趨勢存在了多久;又是否對現在所處的世代造成改變,甚至延伸出新的體驗設計。」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Lydia 引述小米創辦人雷軍知名的「飛豬論」指出,是什麼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位在哪個浪、哪個風口上。
回憶 frog Design 和 Yahoo 兩段對自己影響深遠的職場歷練,Lydia 提到,大型設計顧問公司 frog Design 在掌握設計趨勢上有許多琢磨,尤其用心找出「下一個波段(next wave)」,以便產品在歷經漫長的開發過程後仍不退潮流;而加入跨國媒體電商網站 Verizon Media 之後,則著力在發揮研究長才在許多長線產品上,驗證過往的設計趨勢報告,對照現象是否如實發生?哪些是競品做了但我方沒做?做了的結果如何?
「從設計顧問的視角,會強調長期觀察、實地訪查,去發掘出具有前瞻性的模式和解決方案;而親自參與產品設計,則有較多機會和時間去驗證該模式是否真的落地發生。」熱衷於定期覆盤的 Lydia 直言:「有趣的就在這個持續回顧、檢討、驗證趨勢的過程。」
以往科技帶來方便,如今帶來真實情感交流
既然看見風口如此重要,我們進一步問到下一波趨勢風口在何處?Lydia 指出:「以前科技與 UX 努力在使人生活更方便,現在更期待真實情感交流,其中包括人與人之間真實互動的設計。」
譬如整合實體和電商特性的新零售透過 VR 體驗、或是 Covid-19 後疫情時代下風靡社群的 Podcast 節目及 Club House 線上群聊,都加速了新產品納入更多體驗設計,在虛擬場景中提供具有人際交流感的服務和功能。
可以注意到,本就致力於 5G 應用發展的 Yahoo 自去年起,將產品研發方向投注在與生活相關的各個面向上,以 Yahoo 奇摩新聞和 Yahoo TV 為首,利用 AR/VR 等技術,嘗試轉播線上演唱會、美國總統大選及就職典禮,讓網友們也能遠距感受如臨現場般的刺激和緊張感;今年更把沉浸式 XR 技術帶入線上賞車節目,呈現最新車款的外觀和細節,塑造超擬真的虛擬車展場景,傳遞更為真實的互動體驗!
Lydia 說:「這些技術過往大量應用在廣告上,有了去年的幾波嘗試,未來將更貼近生活脈動,例如整合電商、交通,讓產品更加大眾化。」
透過生活中的熱議字詞培養趨勢敏銳度
我們很好奇 Lydia 如何培養對趨勢的敏銳度,讓自己看得更遠呢?Lydia 強調:「UX設計師首先要保持對生活趨勢的洞察。」從生活去感知趨勢、延伸到產品的設計應用。
和她個人的設計座右銘不謀而合——「期待用一個親民又生活化的設計,換取你的一個微笑!」她鼓勵團隊回歸根本,把趨勢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廣開觸角,多閱讀、分享、參與生活中的各種討論,找到特定趨勢與手邊產品的關聯性,進一步判斷是否符合下一波浪潮的需求。例如 2018 年 Yahoo 奇摩 APP 推出的「好朋友會員計畫」集點功能,就是觀察到台灣人喜歡集點兌換、解任務的特性,因運而生。
除了生活中培養敏銳度之外,Lydia 也分享了 Yahoo 內部激勵設計師相互學習的文化及具體做法。從每週兩次交流趨勢新知的 Design review、每季一次分享團隊產品表現及下一個季度設計重點的 Desigan all hands、鼓勵團隊夥伴參與各式大型的國際設計大會和論壇的 Design sharing,再到跨部門資深夥伴共同參與制定的 Design system/guidelines,訓練團隊能夠在龐雜的資訊亂流裡,有效率的掌握新趨勢。
Lydia 同時提到避免片面解讀,必須了解設計趨勢脈絡及大事件前因後果的重要性。若主動關注設計圈的大事件、積極參與各類型的分享活動,往往可以發現同年度的議題往往不謀而合,或個別側重在不同面向、逐年漸進的探討新興熱議詞如「機器人道德」(robot ethics)、「設計營運」(Design management),搭配會後報導和影片,便更能深入了解趨勢脈絡和實際案例,察覺議題的迭代過程及下一波趨勢的端倪。
讓趨勢落地得快慢配速、彼此協調
最後,Lydia 提到如何帶領團隊將趨勢落地應用、借力使力的納入產品設計階段。
她以每年眾所矚目、推動 UI 改變的 IOS 改版報告為例說明,一旦看到報告中提出有趣的設計趨勢,她便會和團隊成員快速做出簡單的 mockup ,接著就各自的見解進行討論:「這功能如果放在我們的產品裡,感覺如何?」、「這符合我們的產品調性嗎?」、「能優化我們的產品體驗嗎?」基於視覺化的實驗雛形,共同決定產品對應趨勢的下一步策略。
因此,比起領先於團隊獲取趨勢資訊或直接給予明確的趨勢方向,Lydia 帶領團隊時更傾向將趨勢帶入組織流程、內化到團隊中,讓大家自然而然的設計出趨勢上的作品。
她也坦言:「越歷史悠久的產品,習慣和包袱就越多,改革需要快慢配速,兩者協調,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也不能不進則退。」作為設計主管得有足夠的整合、溝通及實驗能力,側重在讓每個專案穩定進行、妥善達標,兼顧體驗良好。
一直以來熟悉跨國協作、如今領導國際線設計團隊,Yahoo 開放的企業氛圍使 Lydia 已不需磨合彼此的文化、工作流程或溝通設計價值,更多時間是在調度及平衡協作中的「西方思考」及「台灣精神」;意即何時該凸顯研究方法、用證據說話,何時則該抓緊實驗邊界,專注績效和影響。
透過 Lydia 的分享可以得知,從廣納吸收趨勢新知、回歸生活洞察,到帶領團隊共同將趨勢應用落地,考驗的不只是個人的資訊廣度,相當程度也在挑戰設計管理者的領導力及團隊整體的適應力。
近年來,設計圈對「設計營運」及「設計管理」已有更聚焦且明確的討論方向。Lydia 表示,如今擔任設計管理者已有四年,精進自我的重心也從過去熟稔的專案管理逐漸挪移到跨部門協作及設計師心理的管理能力。她也許諾,今年將積極回歸社群,期待將這幾年的收穫和心得分享給更多設計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