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內容整理自 2024 UR meetup 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 的 HackMD共筆文件。
1 座談資訊
本文紀錄研討會中講者座談內容,歡迎觀看講者演講記錄後再回來閱讀:
[研討會紀錄] 超低成本!獨立遊戲《九日》產品開發測試秘笈大公開- 詹易衡
[研討會紀錄] 財報狗網站從數據服務切入新聞媒體的脈絡 – 林威宇
與談:詹易衡(易衡)、林威宇(威宇)
座談主持:陳美伶(美伶)
2 主題討論
Q:在新創公司時間、金錢有限的情況下,你們認為如何有效的進行研究?如何判斷需要執行研究的時機點?
易衡:前期團隊的想法會很發散,桌面研究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論點來與團隊溝通,前期會以 study 案例為主,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當心中出現疑惑或是有創新的想法才想要應用,就會去要去進行研究。
美伶:其實看桌面研究、競品分析,都是不需要招募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些證據輔助開發的腳步繼續往前。
威宇:訪談大概是抓一個一小時,全都是一對一訪談不做焦點訪談,因為覺得太容易被別人影響。我們其實決大部分訪談是不給車馬費的(線上),實體會給,然後有趣的是線上訪談有時候拿到的資訊會比實體好,因為線上可能因為距離會給比較多資訊(實體會有侵略性)。
如何控管自己的心智能量也是一個訪談的考驗。不是需要做訪談才去做,讓大家在等你的結果,而是在需要之前準備好,在大家可能需要資訊的時候提供研究成果,這樣才不會拖到太多時間。在財報狗團隊中專案還沒開始前就要去做研究。
美伶:抓緊時間點,不一定要等每件事情到位,而是提前想到團隊可能需要什麼資訊,來進行補位。
Q:小型新創公司,通常沒有專職的 UX 研究人員,在產品開發的前、中、後階段,有哪些研究方式,適合給 PM 或產品設計師來執行?
易衡:先從競品研究開始,可以知道自身產品的定位,也有越多資訊可以提供給團隊。問卷也是常用的方式,雖然沒有很專業,但抓住問卷的核心,開放式問題等等,都可以汲取到很多資訊。觀察本身也可以單方面獲得很多資訊。
美伶:問卷的設計,開放式問題非常重要,他可能可以將假設轉化為問卷選項,如果是開放的提問,反而可以蒐集到一些你遇到之外的回應。直面消費群眾的產品(to c),會有很多社群網路上的評論,可以在事前蒐集到不錯的回饋。
威宇:訪談和問卷大概很多人都提過了,訪談會貫穿全部,那問卷可以在前期去投入;中後期產品上線後,通常會看各種數據,要清楚想好自己想看哪些數據、這些數據的高低代表什麼、數據中的比較要看的是什麼
「如何使用數據」 的思考是最重要的!
美伶:資訊太多可能變成雜訊,因此要知道如何抓取真正需要的數據。
Q3: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兩位印象最深刻的研究經驗?
易衡:前期開發的時候做得頭破血流,我就回頭去看一些不錯的遊戲產品,當你今天作為開發者的視角去遊玩的時候,可以得到一些不錯的體悟,感受到自身產品欠缺的地方,再帶回去跟團隊成員討論。後期專注在開發,沒有自己投入去遊玩,後面再看玩家在玩設計的招式跟怪物時,發現有趣的玩法會加深印象。
美伶:有時候身處在不同的時機點,回頭看產品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想法,因此獲得不同資訊時可以持續迭代自己的想法,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威宇:對美好的結果都沒有印象,就是個結束,還會有印象的就是還沒有完成。會讓你有 woo 感覺的,一定都是跟你的假設有落差的,在那個當下有種學習了的感覺。舉例:概念股新聞的 a/b testing,實驗組呈現比實際組好、概念股增加了中間頁給 google bot 用的,沒想到為什麼變成第二大功能、投資人選股票買股票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我在為我努力的心理期待。
美伶:鼓勵大家多走出辦公室,實際接觸使用者,可能都會有一些預料之外的收穫。
Q4:如果要給予其他新創公司執行研究調查建議,你們會想給予哪些建議?
易衡:作為創作者一定有自己主觀的情緒,但作為研究者一定要理性的去想說這些問題就是必須去解決。作為一個新創很容易把自己的產品看成一個孩子不能被批評,建議可以退一步,比較可以去解決問題。
美伶:保持自己熱情的同時,也要冷靜的去面對產品的問題,有時候會難以接受產品小孩被批評,但這些回饋其實都是可以讓產品變得更好的建議。
威宇:覺得建議不好給,硬要說的話。覺得自己顧問遇到的問題是老闆沒有想要做研究調查,或是他們覺得自己對這產品很滿意但市場不願意買單是因為市場沒有品味他們不懂。如果去訪談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不一定是好的,因為結果都正向代表有講等於沒有講。這樣的回饋才是有意義的,才可行動。
美伶:即便是聽到一些比較負面的評論,其實都是前進的方向!好的評論即便很開心,但對於產品來說,其實反而沒有太多幫助。
3 Slido提問
Q:每季都要訪談 10-40 人,不會找到重複的人嗎?會去刻意找沒訪談過的人嗎?
威宇:看目的性,不同的類別需要不同的人,能不能找重複的人就要 case by case,不會是同一批人。還是會遇到重複的人,但是比例不太高,大概 10~20%,還是要看訪談的目的,能不能有重複的人。
Q:在做訪談結果切片的時候,以下兩種方式是以哪種方式執行呢?
1.切片跟逐字稿是從訪談錄影錄音來的,不是從副訪的筆記,副訪筆記的部分主要是讓主訪跟副訪再訪談當下使用
2.盡量複用副訪的紀錄,除非遇到有爭議、明顯缺少脈絡、或遺漏的地方,才會再由逐字稿或是原始錄影資料中提取
威宇:這個問題有點專業,但訪談都是我一個人訪。
Q:好奇了解美股投資者訪談做了 100 人,覺得數量很驚人,想了解當時是一對一/焦點團體的方式進行、一場大概時長多久?怎麼選定這樣的人數資料收斂能帶來理想的洞見?
威宇:一對一,一個訪談一個小時。不會去看總人數,一批 5-10 個人,基本上訪談的目的是要證明自身的想法是否是對的,如果 6-7 個人就可以得到結果,訪談就結束。
Q:謝謝您的分享!在您的分享中我注意到很多時候推進是帶著發現到的現象問題去找方法做驗證的,然後用多元的方式讓現存產品更加增長,當身處全工程師背景的團隊中,有沒有一些遇過一些溝通上的阻礙、以及您會是如何溝通成功呢?
威宇:我們公司就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文化,所以如果有人提出數據上的發現我就會去了解這部分,所以溝通上對我來說不是ux上的阻礙,比較像是pm上的阻礙。我們公司的工程師都會想要知道他們的工程師是有意義的,有時候去跟他們想這些,他們會增加對工作的自我意義跟價值感。
另外我研究所是寫程式的,他們講的如果太專業我不一定懂,但是本身還是有寫程式的概念還是可以溝通。
Q:請問用戶分群是用統計軟體的 clustering 來做嗎?
威宇:直接用 Python
Q:從產品經理跨界到 podcast host,有什麼挑戰?如何定位做出與股癌的差異化?
威宇:我本來就是跨領域的人,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東西。之前就有做 yt,覺得挑戰沒有太高,如果真的要講最大的挑戰就是跟無聊的人聊天。如果聊天者不好聊會感到痛苦,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覺得 podcast不用想差異化,他代表的就是一個人,他就是不同人。
很多時候喜歡的是人,知識只是讓我接觸到你的方式,不該去想差異化,而是好好的去表現你自己。
4 學員提問
Q:請問平常在做使用者研究之後訪談後的結果通常結果是從逐字稿裡面萃取出來還是從副訪的筆記中萃取有缺少的部分才去看?
美伶:悠識沒有在做逐字稿,我們有主訪跟副訪,在紀錄的過程中就很像是逐字稿的方式了,之後會採用副訪的筆記內容去做分析。乙方接案的時程有限,採取訪談重點稿來做分析
Richard:初學者還是可以嘗試用逐字稿,你是易用性研究的話沒有畫面也沒有用,更何況現在還有很多 AI 工具可以把語音轉文字,有副訪可以參考也不錯,有逐字稿是很棒的,但是我們的量真的太大了,所以不一定都會有
Q:三個人寫逐字稿、重點逐字稿、主副訪談紀錄,然後再去做討論,這三個的差異在哪裡?
美伶:在學術單位會採逐字稿產生後再去做扎根理論等。但這個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研究需要嚴謹,但還是要看研究方向。
阿葉:在整理逐字稿資料時還是要看研究目的,看透過資料要做什麼事情,以早期研究案沒那麼多時真的會以逐字稿的方式與團隊去討論,但因為後來時間的關係+個人年資經驗成長,後期比較不會花時間整理逐字稿。而是在訪談過程中邊聽邊整理,我自己的經驗是主訪&副訪都會整理內容。等受訪者離開後中間有空擋就會與團隊討論整理,所以其實方法很多,就看自己需要達到什麼目的去選擇方式。
Max:如果沒有要挖掘深層意義的情況,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做詳細編碼分析;有時候訪問的問題根本也不適合。因為訪談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使用者需求,過程中就會注意到可以追問的地方,在業界的話想知道的事情知道了,目的就完成了。非常探索的研究才會需要續深挖背後的原因,但可能不需要從逐字稿裡面去挖掘。
威宇:逐字稿就是文字,很難呈現情緒。在這種時候透過畫面分而比較能分辨情緒,在訪談的時候我都會注意情緒。為什麼 gpt-4o 需要去理解聲音表情,可以了解一句話背後的情緒,這些會讓訪談者口述的意境完全不同,這是逐字稿無法呈現的情緒波動。
Richard:不管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不知是靠方法,還有你累積的經驗,有自信地去分享你的洞察,解決你業主的問題,那就是有效的方法。
聊天室延伸詢問:Douglas:照現在的對談,是不是代表其實訪談的規劃,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而是依照團隊共識方法跟當下迭代而定 ?
A:是的
Q:我們在做一個 0 到 1 產品的研究,一開始發招募問卷之前悠識會先定義 TA 嗎?我之前遇過另一個方法不是先定義 TA,而是先定義問卷
分兩個問題
到底要不要再發問卷前先定義 TA?
悠識會直接定義,業主也會有自己對於受眾的觀察,也會有對應的指標放在 TA 身上,先定義的好處,可以基於過去的觀察,對遮些 TA 有初步的了解。
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發?
可能回收回來的會是沒有那麼聚焦的成果,可以觀察到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但可能有沒太多的依據可以參考。
以金融為例,很常會有金額的多寡去做分類,實際訪談後發現不是這樣,會以投資的積極度或是理專的互動程度(等行為指標)去分類
Q:我在甲方當設計師也是一人魔術師,好奇他們怎麼保持他們的熱情?
威宇:不想訪談就不要訪,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 podcast 累了我就去做產品經理,如果專案經理累了就去做使用者訪談,以變換工作性質的方式。我自己本身很難一直做同一件事情。
Q:目前在 toC 移動共享服務(本身是產品經理)的五人以下團隊,關於數據驅動相關的經驗,想解決過去都仰賴直覺來解決設計問題的情況,但是在前期建制遇到很多問題,導致在數據建設專案上一直延遲,想了解兩位在工作上建立數據推動過程,怎麼抓數據指標?在訪談相關的經驗上又是怎麼推進?
易衡:數據量不夠、埋點有 bug,在產品還小的時後,數據可以晚點在說,數據並不會是我們前期會拿來討論的東西,他就是先背著,要討論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成證據。
|白紙測試
沒有數據產品又初期直接找人來幫你測試,這是最直接的回饋,在前期的效益會比數據來的大。
威宇:
老闆本身就是數據驅動的人,所以才打造數據驅動的公司,有看各種數據分析的書看如何導入。數計分析工具會選擇以以人為主,GA 則是事件導向。推薦一本書:精益數據分析
Q:我是一位Junior Designer 在一間新創公司,公司規模很小( 4-5 人)也正在開發屬於自己的產品中,Designer 是兩位魔術師,想要請教要如何為自己的設計或想法,去建立績效的標準,如何將目標具體化呢?
威宇:我覺得所謂的目標具體化很像是老闆講的達到 xx,老闆得出一張嘴,算變講一個數字都可以。如果是講不是這麼大的策略目標,可能是一個頁面,在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一定要有個 benchmark 的對應這個指標。要怎麼樣去設目標,這時候也都只是亂喊。重點是你到底有沒有要進步。
易衡:我們做遊戲一方面是要滿足自己的,或者是做出團隊可以滿意的東西,其實就功德圓滿了。
有些可以是前期很苦惱,後期有靈感,開始嘗試後做出來,對團隊來說很棒,對我們還說就是一種績效。從玩家社群看到討論,他們覺得很好玩,直接接觸玩家感受,這是遊戲業這邊對績效的看法。
Richard:團隊文化會影響到指標的訂定,而不是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