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興設計趨勢點評總是受到設計、產品圈的關注!
各家官方報告、媒體報導、統整紀錄紛紛釋出,你跟上了嗎?
再進入實際場域,你/妳是盲目跟風嘗新還是有方向的追求精進呢?
《引爆趨勢》一書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曾說:「有時我們需要簡單行事,小動作就有大轉變。」他認為,流行的打造必有跡可循。我們無法藉由趨勢去預測未來,但能從中產生洞察。
2021年,悠識學院將「設計趨勢」納入探索的議題,群聚掌握產業新知的設計師及趨勢觀察家,我們談工具的最新應用功能,更看重設計解決方案如何有效回應需求,藉由跨領域產業帶來的經驗洞察及多元視角,一起掌握促成改變的趨勢關鍵!
採訪、撰稿 / 陳黛比,攝影 / 吳孟璇
設計力是國力展現的一部分,也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來源之一。2020年,政府回應民間及企業端需求,將原先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升級至國家級設計中心,並更名為「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宣告國家對設計產業的支持。
要掌握設計趨勢,了解國家設計政策及相關政策走向自然是一個關鍵。連續兩年,設研院編輯、製作了 2019、2020 年《台灣設計力報告》,針對國內設計產業,透過文獻、數據、訪談等方式,進行紀錄和分析,協助政府在施政之前,初步理解設計產業的整體概況。
去年,悠識曾整理了台灣、中國及美國的產業調查報告,撰寫成 2020 產業觀察系列文,從歷年UX行業調查一窺台灣UX從業現況。今年,悠識則以設研院的《2020年台灣設計力報告》為引,邀請報告執行編輯、設研院研發處處長 Angela(佘佳慧),談談其中的重要發現,分享設研院近期推動的理念重心及專案成果,從施政方向與產業趨勢思考自身定位與未來職涯。
設計力報告當敲門磚 敲開設計價值多元想像
乾淨簡明的純白色封面、一目了然的資訊圖表設計,以俏皮的插畫穿插,增添了可看性,限量發售的《2020年台灣設計力報告》上架到誠品線上書城,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短短一、兩個月之間便銷售一空。
Angela 指出,相較國際,國內設計產業規模較小、市場受限,尚在成長階段,國內的設計需求主要在空間設計和製造加工上,少有將設計納入策略端去思考,整體產業對設計運用與個別專業之間的差別需要更多交流與認識,提升企業與政府對設計的理解和應用程度。
「如果不了解一個產業在做什麼,貿然投入是一定有風險的。」因此,設計力報告精選出十大議題,拆開來看有多達八十幾個子題,為的是拋磚引玉。一方面提供政策評估是否投入更多資源的依據,協助政府制定適切的設計策略與政策;另一方面則提供企業端看待設計價值的新視角,包括創造產品獨特性、提升品質與形象、創新商業模式……等,在思考轉型策略時也意識到未來設計的重要性。
Angela 謙虛的表示,《2020年台灣設計力報告》是一個尚未成熟的調查方法,目前僅針對設計服務業和企業設計部門做調查整理,仍有許多 UX 設計從業者其實分佈在其他類別的產業裡,需要更廣的探勘和接觸。雖然報告有所限制,無法以此斷言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台灣設計產業又該何去何從,然而她認為:「我們正嘗試翻轉印象,讓更多政府的跨部門單位、民間企業理解設計不是只有一個維度,而是可以有多元層次和樣貌,外界才會開始對設計有更多的想像。」
任重道遠 設研院為政策試金石
延伸對設計力報告的介紹,Angela 以策略的視角,強調設研院存在的價值及當前的重點任務。
「Made in Taiwan(MIT)到 Design in Taiwan(DIT)」擁有一個國家級的設計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存在與升格為何如此重要?綜觀多數歐美先進國家均設置了設計專責單位負責設計政策,鄰近的日韓、泰國和新加坡等國也有專門的設計政策,用以連結與整合產官學三方的設計資源,發動對設計議題的研究與關注,台灣過去的設計政策及管理卻零星散落在教育部和交通部。如今的設研院可說是任重道遠。
建立設計政策機制是設研院升格後的首要任務之一,設研院的角色就像是政策的試金石,將適切的設計思維導入公部門,推動公共服務創新,有可見的成果才有機會鼓勵企業賦能設計有新的責任和權力,讓設計在策略面發揮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帶動整個設計產業有更豐沃的資源投入和人才培育條件,甚至由政府建立一套本土化的設計衡量方式。
「這些都無法一步到位、一蹴可幾,所以我們透過幾個前導案例當示範,打開企業與民間對未來設計的接受度。」Angela 說。
設計導入公衛、地方創生 前導案例打造好感度
台灣設計研究院升格後,發展公共服務設計研究,其中成功的前導案例「衛生所再設計」,便是設研院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切入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案例。
為引導民眾走進汐止和鶯歌衛生所,設研院導入服務設計研究,與專案團隊一起進行田野調查、訪談,發掘民眾對衛生所的看法及實際需求,協助梳理出衛生所的服務流程、建立模組化的空間和資訊配置,甚至包括桌椅採購的品質、規格、材料、字體……等細節,改善原本資訊混亂的指標和動線,用一致、明亮、簡潔的形象凸顯出衛生所的專業、便利和安心,且製作出示範說明書,便於未來管理之外,也能推行至其他衛生單位。
又例如「鶯歌老街商圈改造」計畫「T22」,設研院引入了日本傳統產地再生團隊「中川政七」協助輔導、評估,為當地產業轉型與重新定位、找到商業利基點,刺激區域觀光經濟。而「台鐵美學品牌優化」則是一連串長期且規模龐大的再設計,從消費者研究、品牌策略定義、台鐵便當的銷售與管理環節、服務流程與空間模組的重新設計……等流程。這些令人驚艷、讓民眾大呼「有感」的改造計畫,也都是透過引導跨部門合作,與專業設計團隊對接,呈現出結合美學、公共空間、服務設計的全新樣貌。
幾個成功的創新案例陸續帶來信心,Angela 表示,在未知的方法上討論,使得前期的溝通說服是最關鍵卻也是最困難的。
她笑說:「要先讓對方知道設計研究院導入的不只是美學,而是可以陪同做現場參訪、實地走查,協助釐清設計問題,找到適合的設計專業單位。」
許多政府單位從未有過與設計專業者合作的經驗,設研院便透過研究整理,聚集所有跨界的利益關係人及專案參與者,援引相關政策文獻、民意調查數據、現場訪談紀錄,甚至國際案例,點出對方面臨的問題及挑戰,分析專案執行的可行性,以及後續雙方可以合作的方式,盡力開啟專案執行的可能。
「誤解設計的人很多,但我們從不輕易氣餒、放棄!」她語帶積極的說。
思考市場面、納入決策層 發揮更大的設計價值
整個訪談過程,我們不時感受到 Angela 對設計的熱情!當初從平面設計與工業設計師轉向 UI/UX,從民間企業、教職到進入公部門,Angela 希望藉自己過往的研究及實務經驗,將 UX 設計思維導入官方,使產官學三方對設計的想像能夠相互對接、合作能更加密切。
曾在大學授課的她指出,台灣設計人才培育的現況是以就業為導向,然而 「健康的創作環境是將理想和理念優先於就業之上,鼓勵人才將所學及創意回饋於社會。」她認為:「台灣設計人才有豐沛的創意能量和天真奔放的赤子之心,擅長生活美學設計及生活細節的體驗優化,而台灣環境也足以接納自由多元的設計風格,設計價值和專業若能發揮在公共服務領域應更是適得其所。」
Angela 提醒到,許多想進入 UX 設計領域的新鮮人,有時會太過沉浸在熟悉的設計領域中,雖有扎實的理論訓練,但未能思考競爭對手與市場趨勢,與產業脫鉤;或缺乏策略論述的能力,僅看重在工具面的應用表現,少了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將無法對應職場上的職能需求。
她最後引述丹麥的「設計階梯」(Design Ladder)概念,設計的位階從造型美學、研發流程到最高階的經營策略,指出許多研究均已證實設計在決策層能創造更高的價值,而設研院將作為一個起點。雖然台灣市場規模受限,但若能促進產業與公部門的合作,設計驅動創新,永不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