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整理撰稿 / 廖翊帆
編輯 / IIris Chen
圖片 / 講座直播畫面 & 講者簡報
1 前言
DesignOps 設計營運系列講座運行至第三個面向「創造影響力」,首場力邀國際頂尖設計顧問公司 Frog Design 上海辦公室 設計總監 林建達 Genda,以獨特的工作室文化與心法出發,描繪設計團隊所遇到的挑戰、方法與最終證明的價值與影響力。
講座主軸環繞在「賦能」——將自己的價值傳遞給他人,讓他人獲得助益。
2 Frog Design 簡介
Genda 從目前身處的乙方顧問公司 Frog Design 六大服務切入,公司提供用戶體驗設計、產品服務設計、零售空間設計、業務增長策略、敏捷創業設計、組織賦能設計,藉由創造人們喜愛的體驗來提升商業價值。 乙方公司的業務跟隨市場脈動,承接的案子通常會在未來三到五年發生。
在這類型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型態以彈性的創新流程進行,待在辦公室的時間很少,更多時候是「用腳去做設計」,去現場實地走訪或與人訪談。Frog Design 除了追求合理的商業目標之外,也在乎與社會環境連結的設計、有目的性的設計、有影響力的設計、美與和諧的設計。
公司創辦人 Hartmut Esslinger 在 40 年前曾說:「顧客不是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的是價值。不論產品帶來的是娛樂、體驗或自我滿足。」
▌所謂賦能,除了技術更迭、體驗設計,最難的其實是如何讓文化長存,該如何藉由設計去建立持續的影響力和文化?
從三個不同的層次來看:
- 情感 Emotion:從個體出發,是所有服務和產品的起源,產品要有情感的共鳴或感受,服務及產品才會存在
- 系統 System: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整體架構,由簡單的組建去堆疊
- 願景 Vision:公司思考關於未來的行動與目標
以下,Genda 分享多個經手過的實際案例,文章僅摘要部分結語,完整脈絡請參考講座影片。
3 情感層次
了解一個現象或行為的原因和文化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分析影響行為的壓力類型。
「設計要解決一個問題」,這是老生常談,但到底要怎麼提出問題?人們容易安於現狀,要如何從現狀移動到理想的體驗主張,從中辨識促發型壓力(增加動機)與抑制型壓力(減少動機)?
使用者最終的行為是不同壓力抗衡後的結果,設計師需要以設計介入來改變壓力,進而讓人們改變行為。Genda 整理了從業多年的感觸:
- 了解人的複雜性和變動性本身就是設計師工作的重心
- 從解決問題到提供持續的情感價值
- 大型組織的弱點是距離未來的客戶太遠
4 系統層次
以 2017 年肯德基手機點餐服務設計為例,Frog Design 以多方角度切入,深度研究所有與服務節點相關的人,進行了 24 小時的實驗,更改取餐原則,觀察人們的反應,去證實結果與店員們認知的不同。人們其實像水一樣,會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欲建立人們與服務的具體關係,這需要每個環節的組合才能累積達到「一致」的情感體驗。
從這個案例中,當設計師要去做溝通的時候,Genda 淬煉出三個幫助工作的觀點:
- 基於事實的行為觀察分析獲得洞察和產品概念
- 改變團隊觀看事物的角度
- 培養通才的能力,思考問題間的關聯性
5 願景層次
提到「未來」,大家會想到什麼?未來是藍色、手指、科技組成的嗎?未來只是線性的嗎?設計師會思考未來,科幻型的想像都是無效的。
換個角度,可以從被忽略的邊緣發現未來,從已經存在卻微小的東西,發覺之後可能會發展成主流的可能。這是基於對人性入微的觀察,所有事實都是新舊並存的。在談論未來的時候,是奠基在過去歷史的變動,進而做出選擇。
💡 當你發明了船,也就發明了船難。
在思考新功能的時候,同時也要記得思考新的問題。未來不是科幻,而是要思考未來可能有什麼問題。舉個例子,過去發展網路研究及網路產品時,大部分公司專注於網路速度及功能,很少人預先掌握數據隱私的重要性,且願意花時間力氣保護隱私。如果掌握了這個技術,可能就是未來的贏家,這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及社會研究。
「Future Thinking」從現有、已知中找到長期驅動的核心。未來世界是一種依據趨勢所推測的可能情況,目的在幫助我們思考風險和機會點。
Genda 提出了一個框架,在執行未來服務時,技術與人們的審美意識會改變,但基礎的欲望不會改變。廣告學探究人類行為與心理常識,許多偉大的企業家致力於探索人們不變的渴望。像是 Steve Jobs 一開始就知道人們和科技是有距離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產品親近大眾。由簡單清晰的定位支撐整個品牌,對於做產品設計服務而言都是重要的。
- 帶入未來思考,反思只注重短期成效的工作流程
- 關注那些不變的事物
- 藉由願景描繪來決定有價值的問題
6 總結:設計工作日常
透過 Genda 內化後設計功力與理論轉譯,結合豐富設計案例,為講座增添實戰與學術色彩。最後,他分享了自己近年的工作日常與原則:
- 找好的問題,而非好的點子:比起方案,更在乎精準提問。
- 永遠展示原型和視覺化材料來證明和學習:討論實際東西,而不是天天做簡報。
- 富有洞察的視角:不談專業,而是練習用不同角度看事物。
- 鼓勵多樣化角色的衝突:從演化角度,衝突與爭辯加速提案。
- 走到現場獲得第一手觀察:用腳去做設計。
從學員背景來看,這場講座與其他 DesignOps 場次不同之處在於,一起學習一流顧問公司思維的年輕設計師比例偏高。Genda 在最後交流環節也回應年輕設計師的提問,若要培養對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可以從個人出發,先向內觀察自己的情況,再去思考自己的知識結構,盡可能多方涉獵。
如果你對「創造設計價值」的議題意猶未盡,想知道更多臺灣金融業的案例,別錯過下一場由國泰世華銀行 體驗設計經理 黃淨棋帶來的演講。
「DesignOps 系列講座」講題、案例與講者資訊皆為 2022 年時空背景。
2023 年起,DesignOps 概念依然實用,講座不拆售,我們鼓勵參與全場,學習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