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採訪 / 悠識學院
撰稿 / 廖翊帆、IIris Chen
核稿校正 / 林哲偉
2022 DesignOps 設計營運實務研討,我們邀請星展銀行 設計集團 資深副總裁 林哲偉 Leo Lin 來談談「如何帶領原地踏步的團隊成員走得更遠?」、「如何帶領不願改變的團隊成員突破挑戰?」、「如何帶領漫無目的的團隊成員實現目標?」
Leo 自 2015 年長駐新加坡,臺灣的朋友對他可能有些陌生,單看簡歷介紹,你應該很好奇,這位純藝術背景的設計師,究竟是何許人也?他何以支撐這些講題?Leo 的設計職涯橫跨多個產業及職位,平行時空的他或許是一位默默無名的廚師,抑或是眾人皆知的政治人物。
透過長篇專訪,Leo 神彩奕奕地分享自己的養成之路,他在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卻又能順應環境華麗轉身,就如隨時保持彈性的百變怪,總能找到突破挑戰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穿越他的多重宇宙,探勘他怎麼一次次提升經驗值?
1 小時候,Leo 像蠹魚
國小一年級,Leo 鑽進《紅樓夢》千迴百轉的人際世界中,並熟稔故事情節。徜徉書海的精神,也體現他博學強記的一面,當年時興查字典學習生難字詞,他熟讀字典內容具體到每個生字與頁碼,讓同學大吃一驚。
他沉迷閱讀,或許超齡,或許引來異樣眼光,他笑說,「反正我就是有點怪!」
2 青春期,Leo 像理想家
高中時期,八零年代的臺灣對公眾事務的討論度愈來愈自由,電視像一座萬花筒,百花齊放。他跌進複雜的人脈佈局,喜歡守在政論節目前,看著人們一來一往熱議新聞時事。這段經驗潛移默化,讓他過去曾萌生進入政壇的念頭,為理念付出行動。
他沉迷思考,關心人類社會中的秩序與權力關係。
3 大學時,Leo 像藝術家
大學到研究所,Leo 投身藝術創作外,他對深奧的理論也有獨特見解。受西方當代哲學後現代主義啟蒙,啃食的書籍橫跨希臘神話、宗教經典,乃至當代現象學、社會學、結構主義,試圖剖析藝術背後的意義,理解文化軌跡與生命紋理。
Leo 曾受邀參與高雄海洋局「海洋意象」展覽,當周圍藝術家提交出與海洋相關的影像與裝置藝術創作,自己與藝術夥伴-新神話運動組織卻從如何蒸餾、提煉海水開始,進行化學實驗,最終超脫圖像表面含義,賣起海鹽冰,給予參與者最直接的觀賞體驗。他期望透過行為藝術挑戰既有框架,轉換角度去思考本質,創作出具有批判性、社會連結性作品。
他沉迷思辨,以哲學為起點,慢慢爬梳人類幾千年來的發展史。
4 剛畢業,Leo 像探險家
美術研究所畢業後,在前往西班牙攻讀博士與就業之間抉擇。在此之前他思索繁雜的藝術思維,現在嘗試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受到德國電子藝術中心的新媒體創作 Web of Life 影響,觀賞者可以用手掌觸發網際網路、連結世界各地掌紋的互動形式。這一件作品,融合資訊工程、藝術與設計,各種元件組裝、交互連結,彷彿打通任督二脈,讓他意識到原來有「設計」這未知領域!
嘗試摸索藝術與互動的關聯時,他正在清大產品開發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持續一段時間後,教授靈魂拷問,「你要繼續耕耘研究嗎?那該開始專注在論文上⋯⋯」Leo 毅然決然轉往商業設計,栽進基礎平面設計下苦功。
他沉迷開拓新專長,身體力行去接觸前所未見的領域。
5 工作後,Leo 像變色龍
從學校到職場,在第一份工作中,他任職策展公司 Uniplan 視覺設計師,很幸運遇見設計啟蒙者林媛媛,在其穿針引線下,與時任 Asus 設計師 Steven 通電後,對於 UI/UX 產業有更深的理解。於是,他投入大量時間準備作品,自主練習介面設計,「我有時候會很癡迷未知領域,當開始投入時,會想方設法的花大量到時間去深入理解、去研究不同的可能性。」盡力讓自己朝這個專業前進。
接下來的職涯從 UI 設計師、UX 設計師到交互體驗設計師、商業策略顧問,在不同的產業和職位中轉換嘗試,「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開始就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對他而言,每次職稱轉變,並非事事計畫完好,而是親身去摸索、挑戰、磨練,「專注興趣這件事開始是陳腔濫調,重要的是了解自我,在哪個位置上、環境中可以發揮最大價值?」
任職於 Garmin 時期,Leo 笑說自己很拙,自嘆自己和同事之間的落差。每週例行性匯報,他只分享交辦事項,呆坐在一旁聽同事點出案子裡不足之處、預期改善的地方,這種有層次、有目的地溝通,刺激他保持進取的步伐,練習溝通技巧、傳遞有效訊息。
他擅長刷新自我,行為模式隨著不同生命階段產生質變。
6 談比喻,Leo 像小說家
圖 / 法國名廚 Joël Robuchon,米其林摘星紀錄保持人
在顧問公司 Accenture 工作時期,客戶無法理解資訊架構,不懂什麼是數位轉型,讓專案裹足不前。在臨危受命下, Leo 嘗試以迪士尼樂園為例,從規劃動線的概念出發,用實體有感的案例對應線上服務,才讓客戶點頭認同。經歷豐富學識滋養內在、學術與業界工作洗禮,這些經驗不斷拓展 Leo 的想像力與紮實的溝通技巧,讓生動風趣的比喻增強職能,獲得高層讚賞,給予更多專案主導權,協助推動商業策略。
另一個例子是,在星展銀行期間,用三頁簡報向 CEO 精準傳達易懂觀點。他認為發展「設計準則」就像名廚侯布雄(Joël Robuchon)經營米其林餐廳一般,從模組化、規則化到訂定各種流程,持續地維持星級的品質。如同企業商業規模服務運作之間互通性,頗有借鑑之處。透過這種為說服力加分的合理比喻,直截明白地和 CEO 爭取資源,「如果公司期待在不同國家、產品之間提供良好服務,我們需要組建一支團隊訂定標準化流程制度,維護設計品質,推動設計願景。」
他擅長聯想,把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圈劃在一起,敘說一篇篇精彩故事。
7 談管理,Leo 像諮商師
Leo 在採訪中多次提及「Pattern」,每種領域都有各自詮釋 Pattern 的方式:數學家探索幾何圖騰、設計師熟悉圖形繪製、工程師歸納程式解方。Leo 也依循著自己看待世界的規律,在每個階段人生階段醞釀出的喜好,透過深度研究、好奇心驅動下,那些屬於他的執著,隨著時間積累成各式各樣的專業技能。
將這個概念推己及人,他擅於觀察人,多年下來歸納出一套法則,藉由對行為 Pattern 分析,進而深入了解成員想法,建立彼此信任感。
培養與團隊的默契,是主管必不可少的任務。Leo 重視與成員 1 on 1 對談,協助團隊解決疑難雜症,不談專案進度,談 Concern(關心的事) 、Complain(抱怨的事)、Confuse(疑惑的事)。從中了解成員對工作的各別擔憂,或許正是團隊需要調整的方向。抑或從抱怨中同理成員在工作中、或在個人生活中燃眉之急,聚焦問題本身,投注心力清除障礙。
近年疫情蔓延,Leo 坦言,某些成員從入職到離開都素未謀面,加上團隊規模大,遠距工作模式容易產生溝通斷層,為此他製定了「Design Team Playbook」,意圖讓新人更容易了解企業價值觀與團隊使命。他也製作「Leo 個人使用守則」,讓成員了解管理者的領導風格與期望值,寫下升遷標準、如何協助個人成長,即使大家身處異地,仍然能融入團隊文化,追求共同願景。
他擅長為人分勞解憂,當其他部門同事有需求、想聊聊困境,也會敲他的診間門。擁有這個強大的心理素質之前,他首先把自己挖得很深。
8 談 Leo 這個人,像多面體
左圖 / Leo 與團隊工作場景 | 右圖 / 食材原型
我們想像設計主管日常,應該是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時間被切割得很細,排滿不同層級的會議。Leo 恐怕不止如此,他的心思、思考維度、身份角色也能拆解出許多特長。一副軀體,好像乘載了數種性格,卻不致雜亂無章。
這位純藝術背景的設計主管,始終熱探究事物本質上的運作邏輯,理性地管理團隊,就連我們假設性提問平行時空的他如果不做設計,他煞有介事地說,「如果我不做設計工作,我也許會嘗試當一名廚師:去理解食材特性與火候掌控、鹽巴輕重,如同管理者組織協調能力。從折疊廚房擦布方式開始,一切都必須準備就緒—在雜亂中,尋找清晰的邏輯。」
磁場使然,你擁有哪些特質,就吸引什麼樣的成員加入。當我們請 Leo 用一句話形容設計團隊,他毫不猶豫地說,「如同復仇者聯盟一樣,是自我管理型隊伍。」自我管理型團隊承擔責任,而非任務導向。每個成員擁有自己的特長和想法,偶爾看似意見分歧,但能一起為相同的價值觀和信念奮鬥,發揮團隊最大競爭力。
這些形象或許只是 Leo 的冰山一角,如果對 Leo 怎麼運用個人優勢,讓管理游刃有餘,誠摯邀請你參加 2022/12/17 (六) DesignOps 設計營運實務研討!
他將以「管理者能夠領導任何類型的人才嗎?」為題,透過三個不同角度提問與引導,幫助管理從業人員了解自身領導風格與極限,嘗試將管理的影響力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