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鄧文華
方荷生有兩個職銜:一個是 MIX 大會刊載的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另一個是臺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相較於 2014 年成立的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任職進入第 21 年的忠勤里長顯然老牌很多,上網搜一下,還會看到《壹週刊》曾封他為「地表最強里長」。
訪談那天,方里長剛從市議會開完轄內忠義國小的樹木移植協調會匆忙趕回來,採訪過後傍晚緊接還有另一個行程。我們好奇他一天工作幾小時,他說早上 6:30~7:00 就會在忠義國小門口,通常工作到晚上 11 點多;平均一天回 1,000 則以上的 LINE 訊息或電話,自稱是 LINE 的重度使用者。
按臺北市政府新聞稿,里長有事務補助費支應公務所需,但公職本身為無給職,這樣從早到晚為小為老奔波,既沒法賺錢又不選更大的官,到底所為何來?「我就是看到了。」他淡淡地說:「孩子在街頭遊蕩,老人孤獨死在家裡。我是被選上的哩。」講起來沒什麼大道理,實際上單單吃飯一項就說來話長。
共餐一天叫辦活動,五天才叫照顧
位在忠勤里的南機場社區,1960 年代曾是臺北市最現代化的集合住宅,因時空轉變,如今卻成為弱勢集中的環境:低收入戶佔 5.8%,為臺北市平均 2.0% 近 3 倍;中收入戶佔 1.6%,也是臺北市平均 0.49% 約 3 倍。再算進老年、獨居、殘障、新住民……,該處理的事千頭萬緒,方里長理出輕重緩急,「如何才可以照顧到長輩?從餐食開始。」
他回溯,2002 年買自助餐為老人家送出第一個便當,後來因「自助餐會休息,醫院不會」,改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合作,以顧及穩定性。2005 年,開辦國小課輔,初期也是買便當,然而一來老人、學童人數日漸增加,支出龐大,二來買外面的口味變化有限,容易吃膩,因此興起自建廚房的想法。經多方奔走,2012 年,「南機場樂活園地 愛心廚房」落成,擴大對長者送餐(志工送到府)、供餐(前來自取)、共餐(到關懷據點大家一起用餐)規模,也讓學童與鄰近的永昌里、南門里長者享用。
送、供、共餐目前做週一~週五,一天 20 元,一次預收 21 天(可請假退費)。沒有特別資格限制,「在社區就是看到了需要,我來決定就送餐。老人家吃我兩個便當,才交 20 塊又怎樣。」不過根據經驗,共餐長者通常繳了錢就會出門,大家一起吃飯,可以就近觀察身心狀態,誰有來沒來、心情好不好,每天清清楚楚。他拍著椅子說共餐不是坐紅色塑膠凳,是有椅背、有扶手的,「我們做生意,給人吃久長的,要給他坐好勢。」接著提到共餐要籌措資源,不是簡單的事情,「一天叫辦活動,五天才叫照顧」。
吃飯問題算解決一半,焦點轉往日用品與日常食物。
食物銀行 讓需要的人得到需要的東西
2012 年 12 月,方里長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申請管理原南機場郵局,計畫以該點作為食物銀行用地,並舉辦募款餐會,對企業、團體募資。另一方面,走訪臺灣、香港共計約 40 處食物銀行據點,最後採取社區貨幣制度,「讓需要的人得到需要的東西」。2013 年 12 月 22 日,耶誕夜前兩天,食物銀行揭幕運作。其制度是這樣設計的:
1. 會員資格:社區內經過認證的中低收入戶或弱勢族群,每個月可得 500 點;會員可擔任志工,每小時加 20 點。不在上述的會員資格的區公所、社福團體等個案,透過轉介,可將補助金轉為兌換半年的生活物資。
2. 領取方式:會員憑 1 點等同新台幣 1 元的點數,到食物銀行換取所需食物、用品等。食物銀行物資為募集而來,標價訂在市價的 1/3,若以 500 點來算,可換到等同市價 1,500 元的商品。
3. 管理:到食物銀行用點數換商品,過程像平常買東西,掃一下條碼即可。方里長表示,這是跟女兒去便利店買飲料時,看到條碼嗶一下很方便,想到就用這個作為 POS 系統。換了東西、刷了條碼,消費額度會登載到實體存摺,而存摺帳號即為家戶代表人身分證字號,如此一來,從商品、帳務到資格稽核一條龍透明化,且比被動等待領取物資有尊嚴。
從 call 客到品牌合作的募資之路
方里長指出,傳統捐贈者習慣送米,但大多受贈者吃不了這麼多,時常放到長蟲壞掉。所以他募捐時會說:「我有打電話給天公伯,什麼都可以收。不要光拜米,什麼都可以拜,拜拜完記得送給我。」真有送物資來的就列入廠商名單,會用 email 或電話回報幫助了會員,逢年過節還會「call 客」問有沒有要捐。他自嘲「臉皮要很厚」。
2014 年,他把眼光放到大賣場,與家樂福談成「食物募集.幸福傳愛」合作案,聚焦乾貨類型商品。消費者可以多買一份或將賣場大包裝、贈品拆一個下來放進專屬花車裡,食物銀行定期收集後即成為兌換資源。對家樂福,提高客單價又獲得公益形象;對食物銀行,「家樂福有的東西我就有」,可增加品項多樣性;對消費者,做公益很方便,又能減少不必要浪費。這個一舉三贏的作法在桂林店試行成功後,已推展至全臺 107 家分店,就近幫助各縣市需要資源的社福團體。
乾貨可以募,不妨也試試生鮮
回到吃飯問題,有廚房、有餐廳、又有乾貨,算解決一半。還有另一半:生鮮食材從哪來?
2016 年,他看到生鮮即期品還在保存期限內,因考量銷售安全的關係被一桶一桶丟棄,基於可惜食物也可惜店家每桶上千元的處理費,於是再度造訪家樂福總經理和基金會執行長,洽談合作生鮮即期品的續食行動。
他說這些食物還在保存期限裡,「不可以賣不代表不可以吃」,雙方簽約接受贈予,「後面的事我負責!」敢這麼做,來自善用地緣關係:下午 3 點,冷凍車、冷藏車出發前往桂林店載運,提供愛心廚房於 4 點開始處理生鮮食材,準備給 100 多人做晚飯。「我們這個是無菜單料理」方里長笑說:「因為我寫不出來。」與乾貨商品發展模式相同,試行成功後複製到家樂福全臺分店,包含花東的社福團體,都能獲得好食材。
食享冰箱 「任何人」都可以來拿麵包
麵包方面,由於具有即食性,另放置於「食享冰箱」。下午到貨後,不問身分、不必刷條碼記錄於食物銀行存摺,任何人都可拿2~3個,但不給代領以免產生糾紛,「蔡英文、馬英九要拿也自己來排隊。」
聽到任何人都可以拿麵包,令人有點不可置信。對此,他說:「只是來拿兩個麵包,需要看殘障手冊、低收入卡嗎,這樣有對人尊重嗎?我不喜歡那樣!」話說得豪氣,但講到興利除弊,他指出只要給名字、地址,「我們去訪視,這樣還可以吧?」經實地查訪,真有困難、審核資格符合者可加入食物銀行會員,所得遠不只兩個麵包。
3 年分享 11.5 萬公斤續食
有時候,越單純的起心動念越會引來想像不到的效益。例如與家樂福的合作,讓法國家樂福基金會執行長親自來台致贈冰箱、冷藏車;之後又有若干餐飲集團陸續表示願意提供生鮮續食。最近,協會還向國有財產署申請在杭州南路租用據點,將用來做食材整理平台「續食計畫 2.0 惜食中途島」,對應每天 300 公斤續食、每週 1,000 公斤麵包的處理量。他點出,許多人宣傳倡議要續食,卻「從來沒有省掉一公斤的菜」,相比之下,根據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官方資料,從 2016 年至 2019 年 3 月 15 日共計分享出 115,559.9 公斤續食,成效很具體。
如此規模,吸引法國、德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企業、團體前來觀摩,他說現在到處跑,「上禮拜才去泉州,還有明天上海靜安區要來。他們區委會主任每次換人就會來學一天。」他表示,有人要學他都很樂意教,「要看社區需求,先從一樣開始。我也是這樣累積下來的。」
時間過得很快,距離 1998 年第一次當選里長、2002 年第一次買便當送餐,轉眼十幾二十年。因為「就是看到了」沒辦法視若無睹,一做連任 6 屆,改變社區環境,也改變居民的生活品質。回顧以前,只見弱勢命運不可逆;談到現在,語氣裡能見提升機會一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