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UX有差嗎?」是悠識出品的 Podcast,我們想透過節目命題「UX有差嗎?」以一種輕鬆、實用且直接的方式,帶大家探索 UX 相關議題、知識與案例。
從顧問視角出發,聊聊 UX 對產品設計、使用者體驗,甚至是業務成長,究竟「有沒有差」?
歡迎打開你熟悉的 Podcast 平台一起收聽!
1 EP 002 介紹
UX 研究員轉生術:入行之前我們也在其他產業打滾過啦!
⭐️ 單集介紹
轉職到 UX 研究領域會面臨哪些自我掙扎和產業衝擊呢?
三位來自醫學轉人因工程、服裝設計、企業管理的研究員,想和大家聊聊過去看似與 UX 摸不著邊際的經歷,卻是幫助研究最扎實的底蘊。如果你正處在職涯分岔路口,或許這些小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 本集成員
悠識 UX 研究總監:林蕙如(Lulu)
悠識 UX 研究員:楊碩耘(阿碩)、林妏芳(Amber)
這篇文章將三位成員的故事編輯成起承轉合的短篇小說,如果你還沒聽 Podcast,不妨從文字感受他們的故事!
2 阿碩|帶著不安的靈魂前進服裝新創實習,就此翻轉藝術氣息,投入 UX 思維
我以前有當時尚設計師的憧憬,在時裝秀最後設計師走出來,大家為你拍手喝采。大學讀服裝設計系,畢業時有一些小小的得獎曝光,陸續接案 2、3 年,幫劇場、舞蹈演出製作劇服。
畢業後我去唸了半年服裝研究所,那時候有一種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嘛的感覺,唯一好像可以繼續鑽研的就是服裝。看到學長姐去駐點研究少數民族的衣服,就開始思考如果我未來也繼續朝這個方向的話,是要當學者嗎?還是繼續做衣服嗎?
當時產生很多疑問,剛好那時申請到一間服裝新創公司的實習,才開始接觸到 UX、科技產品,或是跟工程師合作的機會,然後就毅然決然休學。
實習知道 UX 領域的知識,同事也會問說,你設計的這個東西是要給誰用的?為什麼要用?那時候才理解到「原來設計需要一個對象,你才能去解決他的需求」,因為以前在服裝系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件事,那比較像是主觀地去創造風格。因為這個契機,開啟了下一個轉職的一個行動。
3 Amber|從實體門市走向數位領域:文具店員蛻變成 UX 研究員,扎實探索潛能
企管系畢業後,我在書店工作,主要是跟文創設計商品有關的門市營運,白話文就是在書店陳列商品,默默退坑你買一些可愛小廢物、可愛小文具。
因為主要的工作都在實體零售當中,我已經做了 2、3 年了,如果再繼續工作內容還是一樣,門市教育訓練也都是跟物品管理有關,接觸不到想要轉網路產業有關的能力,這樣的焦慮感推進自己轉換跑道,讓自己未來有更多的選擇,不會只是侷限在單一產業或單一工作環境。
轉來考上清大服科所,有行銷、設計、資訊、數據這 4 個方向的課可以選,我自己碩一選行銷和 UX 的課。一開始也很迷惘,要做行銷還是慢慢往 UX 走?
而且讀研究所的時候,年紀比其他同學大,有些同學大一、大二就開始學 UX 知識,到大四有足夠條件找實習。可是我才讀一年而已,要拿什麼跟他們比QQ
讀書的時候很煎熬,會自我懷疑,到底自己轉不轉的過去,但又會想待在本行有比較好嗎?從舒適圈跨出去的時候,都會先經過一個痛苦圈,才會到一個成長、學習的階段。
4 Lulu|年齡不是雷點!從治療人體到改善科技軟硬體,完全翻頁的進擊人生
我⋯⋯背景複雜🥹 大學跟碩士班念的都是物理治療,剛畢業進到醫院工作,醫療人員的待遇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其實我念大學時,醫療院所沒有被健保綁住,那是一個比較自由的狀態,當然後來又要國考、又要健保,其實待遇又更差。還有因為在醫院工作相當的累,會一直重複地被感染、感冒什麼的。
那個時候我就想說,那我換一個一樣內容,但換場域去工作,所以我就去教書,跟學生相處很愉快,在五專也不會有太大的升學壓力,就是把本分的事情做好就好。
但家庭的狀況導致我必須搬家,結果我到台北之後發現,並沒有那麼多工作可以找。我那時找到一個約聘公職,一個月就是三萬出頭一點點,那是一個微薄的收入。我覺得不能長期這樣下去,萌生一個念頭,想說我到底能不能回學校去教書?我可不可以在念完博士以後,去找一個教職的工作?
所以我去報台科大考試,那時在七樓上班,五樓就是圖書館,我借了一本人因工程的書,念了大概 20 幾天吧,3 個多禮拜就去考,然後就考上了,我算是一個會考試的人😂
我覺得透過讀書去轉換跑道還是最簡單的做法,如果你有時間,以及你的資金夠的話。一方面是你可以有比較從容的時間去累積知識,另一方面是學校可以建立一些肝膽相照的人脈,畢竟大家在學校都比較單純。
我自己的經驗是去念工業管理的人因工程組,進到博士班後讀了 5 年,最後是以肄業收場,但比較寶貴的經驗是,台科大很多產學合作,在學期間跟業界合作,促成我後來去找工作的立基點。
但它當然要付出代價,你可能會有幾年沒有收入,或是收入非常低。或者是說你可能會在那個時間裡頭,工作經驗累積比較緩慢,沒有辦法像在業界的時候那麼多,就各有優缺點啦~
我記得我後來投履歷的時候,最高學歷還是物理治療碩士,所以我丟了一些公司也沒有人敢收,行業差別太大了!雖然我有去台科大唸了幾年,但那畢竟是讀書,如果你在公司裡面拿到履歷表,你就會很猶豫,想說這個人到底能不能用,看起來好像又有點年紀,我轉職時已經 35、36 歲了!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有給我 offer 的長官們,我都非常感謝,他們很有勇氣🥹
要進到一個新的領域,尤其是在科技硬體廠,所有的東西都要用英文寫,包括你的報告、你的信。還有那個行業知識全部都要補充,所以我每天就會很早到辦公室,訂閱 RSS,像是《DIGITIMES》、《癮科技 (Cool3c) 》,看很多硬體發展相關的,花很多時間去把 gap 補起來。
只要有新的產品出來,我就會去門市先把玩看看,一些新的功能啊、按鍵在哪裡啊、好不好操作啊,然後硬體、軟體分別是怎麼樣去做規劃跟設計的。
面臨到的是你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所以要投入比別人更多時間去準備,你才有辦法跟其他同事站在對等的角度上,去溝通工作上的事情。
以上三篇文章 IG 圖文版 ⬇️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5 UX 研究員面試須知
Lulu: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要出題目要把優秀研究員找進來,我主要看的其實是他組織議題的能力。當年阿碩跟 Amber 在回應這件事情,都表現得相當的有研究員的天分,他知道怎麼樣去拆解題目。我還故意把題目裡頭設了一些陷阱,因為這就是是我們日常嘛,我們經常跟客戶在拆解研究議題。
我絕對不會去問說你設計的能力怎麼樣,反倒是有一些履歷上面的設計的能力展現得很好,而且他很會做設計所需要的那種研究的時候,比如說他對於 prototype 的驗證能力可能很強,他在履歷表上面展現了很多介面、驗證介面驗證這種東西,在那個層級我就會停下來。
因為我覺得我們要找研究員不只是像這樣的能力而已,而是他要有更宏觀的角度跟視野,去決不管是在企業或是在人身上發生的問題。
(延伸參考|求才之路:談談我們怎麼找研究員的)
如果你想回饋給我們,歡迎到 IG 留言 📥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在你習慣的 Podcast 平台按下訂閱,分享給朋友們 🤩
Youtube 也可以開字幕收看、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