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內容整理自 2023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 的 HackMD共筆文件。
1 座談資訊
本文紀錄研討會中講者座談內容,歡迎觀看講者演講記錄後再回來閱讀:
座談成員:陳偉仁(Chris)、陳儷元(Katherine)、江宗哲(Steven)
2 主題討論
Q:工作模式轉變:以您個人角度來看,過去UXUI產品設計流程,與現在工作模式相比有哪些異同?
Steven:會花很多時間與利害關係人協作,研究、技術選擇、傳達價值很重要。
Chris:照片標籤權重需要設計師透過研究。
Katherine:最挑戰的部分是如何把研究結果帶給利害關係人,因為 AI 引入對於產品設計師影響,設計師思維需要更快。
補充資料:UXTW 產業報告
Q:未來職涯發展:對設計工作者來說,學習AI相關技術知識,對於職涯發展的影響?最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是?
Steven:團隊內設計師會提供不同設計相關職能矩陣,必須要很有意識團隊協作、開放思維、要有行銷、研究先備知識。
Chris:相對要求有使用過生程式AI工具的技術,對於模型的理解與其帶來的意義,具有相關的知識對於職涯來說蠻加分的。要求求職者熟悉不同程式 AI 工具操作,現在可以透過簡單介面互動來研究。
Katherine:大部分的 product designer 不一定要完全了解技術,但有更多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會有哪些限制,提供給使用者更多選擇,同時也了解介面的限制那些可以開放給使用者去調整。
Q3. 學習心態準備:該用怎樣心面對 AI 衝擊帶來龐大知識與資訊焦慮?用什麼方法幫助吸收消化及應用輸出,來幫助團隊共享成長?
Steven:受設計思考訓練時,學習如何判斷這個是個好的方向(拆解思考成這對設計師有何好處?對使用者有何好處?)
-
- 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 這對使用者有什麼好處
從兩個簡單卻關鍵的方向思考,如果沒什麼好處就是 do research! 透過市場研究競爭對手有沒有再用和在意,幫使用者定義和驗證好處。
Chris:對於大量新知識與科技,會先搞懂或嘗試應用(吸收知識-釋放 loop )先弄懂一小部分,應用看看,就會知道他是不是有價值的,透過吸收知識、釋放的循環裡,建立自己的判斷,可以先參加公司團隊舉辦 AI Hackson, AI jam 開始。
Katherine:UX 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領域,因此需要保持好奇的心態,公司也有幫大家 summarize AI tools,可以試試看利用團隊內 Side Project 探索。
Steven:幫助團隊共享 一起做 Side Project。Manager 建立團隊組織好奇心(AI 詞彙表 side proiect)
Chris:內部透過很多的 hackthon ,針對不同AI 技術去嘗試。透過黑客松來分享新議題刺激大家對新知的腦力激盪吸收。
3 Slido 提問
Q:想了解 PicColleage research 本次研究 recruit 是如何分群的?如何確保研究最後得到的 insight 是值得做的?
A:每個禮拜都會做訪談、使用者易用性測試,針對題目找到對應user。案例中針對愛創作的 user 進行深入探討與 recruit(問卷的方式),確保 user 符合 insight
Q:我是乙方的角色,想了解 IBM 在做AI設計時,畢竟客戶才是行業專家,要把如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細節的眉眉角角一致地給開發/設計團隊,有太多細節要注意,如何有效率溝通與協作,會怎麼處理,或是設計整個協作規
-
- 怎麼抓到使用者,對 to B 來說不容易取得,主要針對即將成為買家的使用者
- 透過工作坊了解不同公司文化,帶回來給團隊成員
- 解決同類型的顧客共同問題,解決核心痛點賺錢
Q:我是產品設計師,想問Steven,Design Thinking 能力的建立跟養成,要如何去學習?有建議的方式跟推薦的課程嗎?
Mindset:
-
- user 是誰
- 好處
- user 沒有這個幫助會怎麼樣
可以學習的資源:google coursera 、IBM design
職能要求會希望受過設計思考訓練,會往PM職能靠攏(3 in box: designer, PM,developer),會是一個漏斗的過程,排序最重要有合理性問題、了解需求、研究結果、提供解方。
Q:剛剛提到 AI 是協助資深設計師把時間更投注在真正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因為近期也有觀察到職場上,目前的求職環境更多比較傾向找 Senior 設計師,那想請問職涯階段還在比較前期的 Junior 設計師,在現階段能夠做些什麼提升職場競爭力呢?
Focus 在產品設計領域 fundamental,透過與使用者溝通、市場研究來提升產品敏感度。問對問題、了解使用者仍是最基本能力,建議 Junior 還是先專注於根本的基礎能力,不要被現在 AI 的工具所迷惑。
Q:想詢問 PicColleage 的用戶研究過程中,是否有針對『較有意願付費的用戶族群』、或『付費轉換的行為』,做更深入的探討? 先前在做 toC 產品的 UX 研究員時,常常遇到哪一個用戶問題要優先解決的取捨討論,想了解決策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技巧?謝謝
Katherine:有,但會更關注在使用者今天退訂產品的原因會是什麼?AI 工具與成本不便宜,對於使用者體驗更為在乎,反而觀察到使用者會因體驗到價值進而提升付費意願。
Q:我是科技公司的產品設計師~想了解 PicColleage research 使用到 Figjam AI 彙整重點的工具,產出來的內容是直接實際應用在後續的需求上的嗎?好奇他的參考價值跟實用性
使用 Figjam 的結果不錯,適合用來對stakeholders簡報或討論,但不會用於呈現最終的洞見。在節省時間的前提下,Figjam ai 是有幫助的。
Q:我是一個資深設計師,請問可否說明一個類似案例,關於設計師如何加入創造 feedback loop 的機制,讓成果被機器學習
feedbackloop 取決於如何使用,比如在醫療業不允許 feedback loop,若要retrain資料,會有法律問題。原則上 feedback 會集中收集在某地方,來去審視哪些資料可以retrain。也會透過開檢討會,來回顧整個回饋,哪些是可以丟回去訓練、哪些不行。
Q:在做 AI 生成式設計時,使用者需要透過文字敘述指令(腦補),或是應該提供使用者濾鏡提供選擇(快速篩選),這兩者需要如何做選擇?
Steven:
-
- 取決於用戶在意與否,思考是否節省時間提升效率?
- 檢視使用者的目標與意圖,再決定產品的走向
Chris:
-
- ChatGPT的出現,思考了人類在使用AI工具的行為意圖。
- 拉到「互動設計」的進化,人類的互動也是透過談話,AI輸入指令(對話)也是讓使用者行為更簡易。
- AI 幫助人類使用機器的方式更直覺,更貼近人與人的互動方式,用對話來理解。人們透過人與人談話來互動,Ai使用上更直覺更簡單,依據使用情境不是打什麼就回答什麼
Katherine:之前以探討過類似主題,發現User 要找的時候也不知道要找什麼。
聊天室-佩芸補充:剛剛Chris說的互動方法這個網站有 https://mobbin.com/filter
Q:請問如果公司不重視使用者研究只想趕快做功能,不給資源時間做研究,會如何建議?
可以思考如果公司沒有給太多資源時間如何做到研究?從小部分用最少資源開始來達成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