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整理自2024 Operation & Product Analysis 營運與產品數據分析實務研討的HackMD共筆文件。
1 零售數據分析要領
第一方數據串起線上買者旅程、挖掘買者輪廓、痛點分析。
這場分享中,Aaron 先介紹引客數據的發展過程,並說明如何利用發票數據的分析,協助零售業提升營收,最後也舉了幾個案例。
2 市場與消費者行為改變: InvosData 引客數據發展歷程
第一代零售業:大約 2000 年以前,零售業通路以實體為主,也是利用 DM、電視、廣播、廣告等方式來宣傳的強勢期,量販蓬勃發展,網路則剛萌芽。這同時也是電子發票開始使用的時期。
第二代零售:大約 2001~2010 年的年代,則是電商蓬勃發展的時期,金流、物流都逐漸變成了資訊流
,透過網路線上追蹤。
第三代零售:進入到 OMO,如馬雲所說:線上和線下一起整合。在 2011~2018 年間,不同平台、社群與通訊軟體劃分受眾,網路科技深度掌握民眾行為,2019 年以後瀏覽行為更多元分散,統計數據失準,缺乏單一平台觀測消費者行為。
在越來越強調數據的世代交替中,許多零售業的數據發展未能補足跨通路消費斷點,使用者社群不斷分散,數據越來越難統一,斷點也會變多。
而針對這樣的痛點,Aaron 想到可以用發票來收集數據。1999-2000 年間電子發票啟用,消費的資料被數據化,時至今日雲端發票被大幅使用,發票因此成為跨越線上線通路的消費依據。
3 零售業關鍵最終問題
零售的品牌有許多痛點:
零售品牌的許多痛點
但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納成營收問題
這些問題有科學化解法嗎?
目前比較常見的方法,是仰賴第一線人員經驗、使用者與消費者詢問回饋、老闆的回饋,但基本上最後都是聽老闆的,利用經驗或想像來決策。畢竟台灣 90% 的零售業者都是依靠通路進行銷售,不容易取得銷售數據進行分析。
全通路的交易數據
透過發票,引客數據可以提供全通路的交易數據
第一方數據 | 第二方數據 | 第三方數據 | |
---|---|---|---|
品牌內自有數據 | 社群、媒體、通路分別數據 | 傳統平台: 社群、媒體、通路分別數據 |
交易數據: 廣泛資料源的市場及消費洞察 |
客戶行為、偏好、購買歷史 | 以平台/通路為單位擴展客戶基礎 | #以人口/天氣/地域/消費等洞悉市場 | #交易數據、不限任一通路 |
全通路的交易數據可解決什麼問題?
依據公式,銷售額 = 購買人數(人) x 次數(次) x 客單(金),全通路的交易數據就可以將銷售額拆解到每一筆單筆交易。另外數據也能看到交易的組成元素: 人(消費者)、貨 (商品)、場(通路),並拆解來檢視。
4 案例說明
案例一:某品牌鮮乳在超商的營收下滑
是鮮乳消費者是否找到早餐替代品了嗎?超商咖啡?還是燕麥奶?如果你是商品 pm ,該怎麼救業績?問卷?還是訪談?
引客透過交易數據,將數據與指標拆細釐清,針對消費者習慣與通路(人、貨、場)進行比較:
- 疫情前鮮乳消費者購買路徑,多數是上班或上課的路途中,進入「超商」購買早餐順便一起購買「鮮乳」
- 疫情後居家上班、上課,鮮乳消費者購買路徑「轉換至超市」變成是購買生鮮、家用時,再一起購買鮮乳。
這案例是大環境影響了購買路徑,因此對品牌方提出在超商上架大容量鮮乳的做法,利用超商相對於超市的便利性,也讓人流營收慢慢回升。
案例二:能量飲料兩大超商銷售額差異大,該把資源投資在哪個超商?
是該投資在銷售額低的超商,拉抬營收,還是放棄低的那邊,專注投資在銷售額高的超商?
透過交易數據了解,銷售額低的超商中,消費者對能量飲料買者減少的次數、單次金額(人、次、金),從中發現,該超商大部分的消費者,只會買一次能量飲料,而兩個超商是在A超商多口味的促銷活動中拉開差距的。
B超商消費者只買一次的比例很高
從中推估 A 超商的多口味促銷活動,比較可以讓消費者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消費者發現喜歡的口味就會持續購入。相較B超商單純販售,有可能試過一次口味沒中,就不再買了。因此向品牌方建議調整在B超商的促銷活動模式,再持續投資。
案例三:零食品牌漲價後顧客流失,如何挽回?
透過交易數據釐清品牌零食買者人數減少的狀況,將銷售額中的人數、單次金額(人、次、金),以及商品種類(人、貨、場)比對之後,發現過去作為營收主力的小包裝零食,漲價後銷售量大幅下降。
考量到消費者多偏好小包裝零食,因此建議品牌方不需特別推廣中、大包裝的產品,而是將多種小包裝產品組成「超值分享包」進行販售,上市後,也再度成為銷售主力,顯示多口味的小包裝規格,較能滿足漲價後使用者的購買需求。
案例四:無咖啡因茶飲上市後,市佔無法擴大?
產品負責人,該以降價促銷還是投資廣告的策略提升商品市占?
透過交易數據來釐清品牌飲品人數成長停滯的現象,原先認為顧客是在意無咖啡因的人,因此客群聚焦在孕婦與老人等,但分析買過的人多為男性,最經常購買的其他飲料是「超商冰美式」。
因此引客建議需要調整溝通對象,以男性為主,並調整產品在超商等通路的擺放位置。
5 總結
- 針對各項品牌問題,其實都可以歸類為營收問題,因此利用交易數據來解決。
- 將數據拆解到最小單位、最小元素,再互相比對分析,以科學化的方法解決問題。
6 Q&A
Q:請問講者是如何從數據來得出你各個分享案例的insights?只有看結果較難理解
A:量化 & 質化分開,找使用者填問卷(不是市調/傳統的方式,以問卷為基礎),鎖定實際有消費的人分群後 (找出消費者購買決策流程)再進行訪談,例如:買能量飲的案例中,就有將已經買過第二次後流失/繼續買的人分開來分析,不只用量化也會放質化一起做分析。
Q:第一場乃文的分享有提到不能只靠量化數據進行分析、也要搭配一些質化的方法,所以也想請問 Aaron 是否有哪些情境是單純靠發票這種量化數據無法得到結論的? 目前這種情境又是怎麼搭配質化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呢?
A:決策就是消費者已購買(錢付下去)這個結果
Q:想問 Aaron 的框架: 人 | 次 | 金、人 | 貨 | 場 具體來說是指什麼,很實用的排列組合口訣,謝謝
A:人、次、金即是營收資料的拆解
「營收等於購買人數(人) x 購買次數(次) x 單次購買金額(金) 」
人貨場則是每一筆交易元素的的拆解
「消費者(人),在什麼通路/場域(場),買了什麼產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