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作者 / Ming – 對於人的故事充滿好奇心,偶爾懶惰的完美主義者,喜歡唱歌、抹茶、貓。
原文同步刊登於作者 Medium,記錄此次實務研討第二段主題「跨國研究」的二場演講。
這次很開心有機會參加 悠識學院 舉辦的 UR meetup 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講座邀請具有多年實務經驗的業界人士:Yahoo 高級研究員 周燕麗、國泰世華銀行 UX Designer 謝昌達&張仕錩、ex-Titansoft Sr. UX Researcher 蔡雪岑、Pinkoi UX Researcher 羅心怡,分享他們從事設計研究與跨國訪談的心法。
1 Mia:印度 / 印尼 / 越南 跨國研究 充滿未知與驚奇的挑戰
第三場由 ex-Titansoft Sr. Researcher 蔡雪岑 Mia 帶來一連串令人驚呼的小故事,例如線上訪談印度朋友時,對方裝置突然沒電斷訊,直到隔天早上才又聯繫上;印尼受訪者因為卡在塞車車陣中,只好延後訪談時間,甚至有受訪者直接躺在地上、鬼打牆回覆同樣的話之類的情節……
這些問題不一定只發生在跨國訪談上,遠端訪談可能遇到的問題,包含無法看見受訪者操作或游移的手勢、觀察表情的受限、上述提及的外在干擾因子、受訪者專心程度低。在充滿挑戰的研究環境中,Mia 分享了跨國訪談的流程與注意事項:
來自 Mia 簡報內容
Step1:招募訪談
- 內部招募:例如 Sprig 可以搭配 GTM(Google Tag Manager) 使用,讓特定的使用者在操作產品時接受調查
- 外部招募:例如 SurveyMonkey 可以透過問卷篩選目標受訪者
💡 若語言不通,需要有會當地語言人作為主訪者,團隊內原本的主訪研究員此時會變成協作者,並再搭配一位負責記錄訪談的研究員。
Step2:聯繫
Mia 提到當時為了聯繫越南受訪者,還特別申請了公司網域的信箱,然而還是有受訪者會擔心是詐騙,不斷寄信與打電話確認,或是團隊在申請他國 sim 卡時,遇到必須在當地才能開通的問題,最後經由一連串的努力才能成功訪到 5–6 位使用者。
Step3:受訪
Mia 分享一個很好用的線上訪談工具 Look back,其優點是受訪者看不到除了主訪者以外的觀察者、訪問者也可以在時間軸上記筆記,然而她也提醒,永遠有個備案是好的,例如 Google Meet 也能作為訪談工具,只是它沒有錄影功能,也沒辦法在訪談時間軸上做筆記。
2 Eva:日本跨國研究的文化差異 仰賴在地化團隊合作
最後一場由 Pinkoi UX Researcher 羅心怡 Eva 分享她的日本跨國訪談經驗,與國內使用者研究不同的是,跨境使用者研究在執行流程上,必須與在地化團隊有緊密的合作,包含:
- 理解性:問卷內容與用詞是當地人看得懂的。
- 一致性:確保產品功能名詞和實際產品一致(例如「願望清單」不會是日本常用的詞)。
- 合適性:確認日文標點符號的位置、語氣、打招呼是否適當(例如同樣的意思,經過在地化翻譯後,日文的篇幅會較長)。
來自 Eva 簡報內容
以日本專案為例,不同階段皆需和在地化團隊緊密配合:
- 訪談前:
研究員合作的對象包含行銷數據分析師(以數據找出日本 TA 的初步方向)、日本行銷團隊(需求溝通、協助受訪者招募)、在地化團隊的日語專家(招募信件 / 訪綱翻譯)。
- 訪談中:
需要有在地化團隊的日語專家,協助口譯與即時筆譯,進行方式為:由研究員用中文問問題,再由兩位日語專家協助口譯與筆譯,這樣一來可以更節省訪談時間。
Eva 提到,因為 Pinkoi 已經是發展成熟的產品,團隊對大致的使用者樣貌已經很熟悉,所以一改傳統的 persona,採用轉化版人物誌,列出使用者的購物傾向、特徵、使用產品的目的、行為,她認為每個人的購物行為有其複雜度,一個使用者可能有多個購物人格(她稱之為 Shopping Personality )。
Eva 也提到,透過翻譯做跨國或跨文化訪談時,仍會遇到一些挑戰:
- 共鳴度:不同文化背景,使她無法在聽到相同東西時有立即共鳴,導致錯失了追問的機會。
- 時間差:雖然有語言專家協助口譯與筆譯,仍會有無法立即提出下一個問題的空白。
💡 因此和翻譯團隊在前期的研究目的對焦、了解文化上應對的眉角,都能使訪談更加順利!
這次很感謝悠識舉辦這麼精彩的研討講座,如同 Richard 理查哥所說,使用者研究的工作內容多涉及到公司內部機密,很難經常公開分享。
而 UR 的領域對我來說如大海一般神秘又深奧,在聽完前輩們的分享後,更加確定作為一名好的使用者研究員,除了具備基本必要的研究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不怕失敗的成長型思維,還有勇於接受不確定性的開放心態。💪
➠ 閱讀實務研討第一段主題「研究影響力」筆記
延伸閱讀:
[研討會後記] 2023 UR meetup 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UXR 如何彰顯自身的價值主張